[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发送器及接收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974841.7 | 申请日: | 2022-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484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彬;梁博;肖甜;张玉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21/643 | 分类号: | H04N21/643;H04N21/647;H04N21/2183;H04N21/231;H04N21/4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装置 发送 接收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发送器及接收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和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判断所述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是否小于业务时延阈值;响应于所述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小于所述业务时延阈值,将所述业务时延阈值与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之比,确定为当前缓存区的最大缓存数据包数量;根据所述最大缓存数据包数量在发送端的缓存区缓存相应数量的数据包;将当前缓存区的数据包发送至接收器。所述方法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SRT协议应用于云终端场景中将无法满足云终端的时延需求问题,适应于基于SRT协议进行数据传输的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发送器及接收器。
背景技术
云终端是一种运行在云端的终端设备,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如VDI(VirtualDesktop Infrastructure,虚拟桌面架构)、RDS(Remote Desktop Services,远程桌面服务)等云桌面技术通信协议)连接云端的系统桌面并将其显示到前端,且将云终端的输出输入数据重定向到云服务器上。由于云终端将主要运算资源(如CPU、内存、硬盘、网络等)集中在云服务器上,从而使得管理集中,部署方便,维护量少,使用成本低,本地设备硬件配置的购置成本低。
SRT(Secure Reliable Transport,安全可靠传输)协议保留了UDT(UDP-basedData Transfer Protocol,数据传输协议)的核心思想和机制,抗丢包能力强,适用于复杂的网络,主要用于视频的传输。SRT的防丢包主要通过在缓存和丢包重传机制来解决,在目前SRT丢包重传机制下,如果报文在网络传输中丢失,则发送端会重新发送。
虽然SRT协议基于UDT实现了低时延的传输,但是设置了丢包重传机制,该机制会减少因丢帧导致的花屏现象,但也会造成视频流的延迟。而云终端的文档共享、云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分业务对于视频输出部分的时延有较高要求,但对丢帧不敏感,因此,若将现有SRT协议应用于云终端场景中将无法满足云终端的时延需求。
因此,提出一种使SRT自适应云终端场景的数据传输方案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数据传输装置、发送器及接收器,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现有SRT协议应用于云终端场景中将无法满足云终端的时延需求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发送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和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判断所述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是否小于业务时延阈值;响应于所述当前网络允许的最大发送时延小于所述业务时延阈值,将所述业务时延阈值与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之比,确定为当前缓存区的最大缓存数据包数量;根据所述最大缓存数据包数量在发送端的缓存区缓存相应数量的数据包;将缓存区的数据包发送至接收器。
优选地,在将缓存区的数据包发送至接收器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的变化趋势调整所述缓存区的数据包数量。
优选地,根据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的变化趋势调整所述缓存区的数据包数量,具体包括:获取当前网络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的发送时延之差,其中,所述当前网络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的发送时延之差等于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减去前一次数据传输时网络的发送时延;判断所述当前网络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的发送时延之差是否大于第一阈值;响应于所述当前网络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的发送时延之差大于第一阈值,随机删除缓存区中目标数量的数据包。
优选地,根据所述当前网络的发送时延的变化趋势调整所述缓存区的数据包数量,还包括:响应于所述当前网络的相邻两次数据传输的发送时延之差小于第一阈值,在缓存区中增加目标数量的数据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748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