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28129.3 | 申请日: | 202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01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滨;张兰香;王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7C5/342 | 分类号: | B07C5/342;B07C5/3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刘涛 |
地址: | 25508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引线 框架 纸板 视觉 识别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属于半导体封装行业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框架,框架内设有识别机构、总传输机构、分拣机构、分传输机构和工控机;本发明用机器人智能分拣代替操作员人工分拣与除尘,在有效节省人力和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了分拣准确率,并提高了分拣效率。应用于上述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相机组件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物料图像,并通过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出物料类型以及获取到物料位置信息;进一步的,对于分拣后的两种物料分开传输、各自处理,实现了流水线功能,节省了人工与时间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封装行业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引线框架封装产业中,引线框架产品质检后的物料中存在纸板,对于这些纸板需要进行处理与回收利用,然而物料中还存在着不同型号的引线框架,因此在收集纸板前需先对物料进行分拣。
该领域的现有技术是通过人工操作将引线框架和纸板进行分离,而后再把纸板拿到除尘机上除尘,除尘完毕后对纸板进行收集。在上述过程中,需要一位操作员分拣、一位操作员放料、一位操作员收料,因此完成对纸板的处理与回收工作需要三位操作员;并且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收集10000片纸板需要至少2小时。综上所述,现有的人工回收纸板的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在实际使用中表现为耗费人力多、耗费工时长、分拣准确率不稳定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以全自动地对引线框架质检后的物料进行智能分拣、并将物料中的纸板进行除尘与收集,以解决传统的人工回收纸板方法所存在的耗费人力、耗费工时、分拣准确率不稳定等问题。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全自动引线框架和纸板视觉识别系统,包括框架,框架内设有识别机构,用于识别不同型号的引线框架和纸板,并获取引线框架和纸板的位置信息;总传输机构,用于将物料传输至识别机构的识别区域内;分拣机构,用于将引线框架和纸板进行分拣;分传输机构,用于将分拣后的引线框架和纸板分别传输至相对应的下一工作位置;工控机,用于接收并处理识别机构发送的信号,并控制分拣机构、分传输机构动作。
上述方案中,对于传输至待分拣位置的物料,通过识别机构自动对不同型号的引线框架和纸板进行识别,识别机构以信号的形式将识别结果发送至工控机,工控机通过内置的控制系统接收信号并进行处理,随后工控机发送信号控制分拣机构对不同型号的引线框架和纸板分别进行抓取和放置,被分拣出的引线框架和纸板通过各自的传输机构分别达到相应的码垛和收集位置。对于上述过程,一个操作员即可轻松完成,并且对物料的识别与分拣通过识别机构和分拣机构稳定实现,保证了分拣的准确率,同时加快了分拣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机构包括俯视相机组件和侧视相机组件;其中俯视相机组件位于总传输机构上方,侧视相机组件位于总传输机构末端,侧视相机组件为双目相机。
上述方案中,识别机构除对物料进行类型识别外,还能够获取物料的位置信息,从而使得分拣机构能够在抓取时根据物料位置进行相应调整。其中俯视相机组件可获取物料在XY方向上的位置信息,侧视相机组件可获取物料的高度位置信息;俯视相机组件和侧视相机组件均包括工业相机、镜头和条形组合光源;区别在于侧视相机组件的相机为双目相机,该双目相机是由两个单目相机(以相机摄像头露出面为正视面,两个单目相机分别为左相机和右相机)搭建而成,双目相机的测距精度较高,能够准确获取到物料的高度位置信息,从而保证分拣机构能够稳定抓取到物料。
进一步的,所述总传输机构包括V带输送机,V带输送机用于输送物料盒;V带输送机末端设有V带输送机挡料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恒汇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281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