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在审
申请号: | 202210920244.6 | 申请日: | 202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3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杨;胡鑫涛;高峰;马嘉源;姚淇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43/00 | 分类号: | F16L43/00;F16L43/02;F16L23/02;F16L23/22;F16L55/02;F16L57/02;F16F15/06 |
代理公司: | 陕西铭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87 | 代理人: | 李天丽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力 输运 对称 球形 管道 弯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包括球形管道本体,所述球形管道本体上设有两个非对称管道,所述球形管道本体弯头的弧形内壁上设有缓冲机构,两个所述非对称管道远离球形管道本体的一端均设有环形凸起。本发明通过耐蚀金属制品的弧形缓冲片配合弧形槽内的连接块和若干第一弹簧对非对称管道导入球形管道本体内的散粒物料进行缓冲,并由碳化硅材质的缓冲层提高球形管道本体弯头处的耐冲击效果,避免管道弯头处经常发生管壁冲击破损的情况,延长了球形管道本体的使用寿命,通过将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利用若干双头螺栓和螺母进行固定,使得环形凸起上的环形密封圈与连接管道的环形内壁相抵接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球形管道弯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
背景技术
气力运输是指在管道中利用气流的作用输送固体物料的方式,在管道气流动能作用下,散粒物料呈现悬浮状态随气流方向沿管道运动,球形管道弯头也称为转向球,在水泥等散粒生料的气力运输系统中,作为管道弯头的代用件,在大中型水泥厂的气力运输中应用十分广泛。
现有的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在实际使用时,其料气混合物流过转弯处时,经常会冲刷紧贴弯头的内侧壁,使得冲刷处的磨损严重,降低了使用寿命,且管道弯头连接处的密封效果欠佳,现提出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现有的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在实际使用时,其料气混合物流过转弯处时,经常会冲刷紧贴弯头的内侧壁,使得冲刷处的磨损严重,降低了使用寿命,且管道弯头连接处密封效果欠佳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力输运非对称球形管道弯头,包括球形管道本体,所述球形管道本体上设有两个非对称管道,所述球形管道本体弯头的弧形内壁上设有缓冲机构,两个所述非对称管道远离球形管道本体的一端均设有环形凸起,其中一个所述非对称管道上设有连接管道,两个所述非对称管道靠近球形管道本体的环形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连接管道上设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一连接法兰与第二连接法兰固定连接,所述非对称管道靠近环形凸起的一端设有密封机构,所述密封机构与连接管道的环形内壁相抵接触。
优选地,所述环形凸起和第一连接法兰均与非对称管道呈一体化成型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上均设有若干相匹配的圆形通孔,若干所述圆形通孔之间呈两两相对设置,两个相对所述圆形通孔之间均贯穿设有同一根双头螺栓,若干所述双头螺栓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螺母。
优选地,所述球形管道本体弯头处的弧形内壁上设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材质为碳化硅。
优选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设置于球形管道本体弯头处弧形内壁上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弧形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弹簧,若干所述第一弹簧远离弧形槽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壁与弧形槽内壁滑动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块远离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缓冲片。
优选地,所述连接块为耐蚀橡胶制品,所述弧形缓冲片为耐蚀金属制品。
优选地,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分别固定连接于环形凸起上的环形密封圈和固定连接于非对称管道靠近环形凸起一端设置的环形块,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右端侧壁与环形凸起的右端侧壁无缝连接,所述环形密封圈的环形侧壁与连接管道的环形内壁相抵接触,所述环形块的环形侧壁上设有两个呈对称分布的圆形槽,两个所述圆形槽的相对内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两根所述第二弹簧远离圆形槽内壁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圆形密封片,所述圆形槽靠近上端的环形内壁上设有环形限位槽,所述圆形密封片插设于环形限位槽内,两块所述圆形密封片远离第二弹簧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柱形块,两块所述柱形块远离圆形密封片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弧形密封块,两块所述弧形密封块的弧形侧壁均与连接管道的环形内壁相抵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202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备对外操作功能的旋翼角度可调的两栖机器人
- 下一篇:流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