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装置及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906571.6 | 申请日: | 2022-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26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 发明(设计)人: | 童小根;张凯峰;罗作球;孟刚;王军;王敏;胡宇博;王佳敏;徐志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1/24 | 分类号: | E04G21/24;E02D15/02;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600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积 混凝土 养护 方法 装置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装置及介质,其方法包括:基于温度采集设备实时获取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值;若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一温度阈值,则生成一级保温指令,基于一级保温指令和预设的保温设备对混凝土进行一级保温操作;若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则发出升温指令,基于升温指令和温度养护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升温操作;在进行升温操作时,实时判断内外温度差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若小于,则发出升温停止指令和二级保温指令,基于升温停止指令停止升温操作,并基于二级保温指令通过保温设备对混凝土进行二级保温操作。本申请具有能够减少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养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装置及介质。
背景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产生的温度变化过程可分为:升温期、降温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实验数据表明,混凝土在浇筑后1-3天温度处于上升阶段,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3-5天内,5天以后混凝土温度处于下降阶段。
在温度上升阶段中,由于混凝土内部热量积聚不易散发,表面热量散发较快,当内外温差大到一定程度,表面的拉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浇筑一般选择温度比较适宜的季节,以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值,从而降低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但由于天气的不稳定,若发生气温骤降,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急剧散失,同样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的情况产生,不利于混凝土的养护。
发明内容
为了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有效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装置及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预设的温度采集设备实时获取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值,所述内外温度差值是指所述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
将所述内外温度差值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和第二温度阈值进行对比分析,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若所述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且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则生成一级保温指令,基于所述一级保温指令和预设的保温设备对所述混凝土进行一级保温操作;
若所述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则发出升温指令,基于所述升温指令和所述预设的温度养护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升温操作;
在进行升温操作时,实时获取并判断所述内外温度差值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
若小于,则发出升温停止指令和二级保温指令,基于所述升温停止指令停止升温操作,并基于所述二级保温指令通过所述保温设备对所述混凝土进行二级保温操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且小于第一温度阈值时,通过保温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一级保温操作,以减少热量散失,以减少内外温度差值继续增大的可能性;若内外温度差值大于等于第二温度阈值,通过温度养护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加热升温操作,以减小内外温度差值,减少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风险;在升温至第二温度阈值以下后,通过保温设备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二级保温操作,进一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量散失,从而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减少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基于预设的温度采集设备实时获取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值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温度采集设备获取所述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所述混凝土的表面温度;
基于所述内部温度和所述表面温度获取内外温度差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建西部建设北方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9065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