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生产用的退火炉平衡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99714.5 | 申请日: | 2022-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21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童亚锋;赵宇峰;郑红宣;张华志;苏双全;陈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彩虹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28 | 分类号: | F16F15/28;C03B25/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12000 陕西省咸阳***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柔性 玻璃 生产 退火炉 平衡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生产用的退火炉平衡臂装置,采用平衡臂连接杆结构固定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一侧,平衡臂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安装定位的销轴孔,平衡臂连接杆的一端通过平衡臂连接座安装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上,平衡臂连接杆的另一端的销轴孔通过销轴固定,利用平衡臂连接杆上连接平衡臂连接块配重块提供稳定的配重,结构稳定,利用杠杆配重块端重量调整平衡臂的开合角度,稳定可靠,进而调整牵引辊的夹持距离,从而调整玻璃板的厚度,本发明结构简单,大大提高了柔性玻璃的平整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玻璃生产成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玻璃生产用退火炉平衡臂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玻璃具有非常好的柔韧性,可以高度弯折,而如果想要实现其弯折复原,这就要求柔性玻璃厚度特别薄,通常在0.15mm以下时才可以实现,相应的对于生产柔性玻璃的设备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用于生产柔性玻璃的生产设备,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生产设备结构复杂,体积庞大,投资成本较高,玻璃牵引辊的夹持间调节不方便,生产出的柔性玻璃平整度较差,厚度不够均匀,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生产用的退火炉平衡臂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柔性玻璃生产设备生产出的柔性玻璃平整度较差,厚度不稳定的问题。
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生产用的退火炉平衡臂装置,包括平衡臂连接杆,平衡臂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安装定位的销轴孔,平衡臂连接杆的一端通过平衡臂连接座安装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上,平衡臂连接杆的另一端的销轴孔通过销轴固定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一侧,平衡臂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有平衡臂连接块,平衡臂连接块上设置有配重块。
优选的,平衡臂连接块的一端通过平衡臂调节杆固定安装有配重块。
优选的,平衡臂调节杆的一端设有销轴孔,平衡臂调节杆与平衡臂连接块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平衡臂调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与螺母配套加工的螺纹,平衡臂调节杆设置有螺纹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有配重块。
优选的,平衡臂连接座上设有安装孔,平衡臂连接座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之间设置有轴承。
优选的,平衡臂连接块采用L型。
优选的,平衡臂连接座采用耐高温合金铸钢制备。
优选的,用于安装轴套和轴承的孔形位公差范围为±0.05mm。
优选的,轴承采用耐高温密封轴承。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用于柔性玻璃生产用的退火炉平衡臂装置,采用平衡臂连接杆结构固定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一侧,平衡臂连接杆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安装定位的销轴孔,平衡臂连接杆的一端通过平衡臂连接座安装于待调节玻璃牵引辊上,平衡臂连接杆的另一端的销轴孔通过销轴固定,利用平衡臂连接杆上连接平衡臂连接块配重块提供稳定的配重,结构稳定,利用杠杆配重块端重量调整平衡臂的开合角度,稳定可靠,进而调整牵引辊的夹持距离,从而调整玻璃板的厚度,本发明结构简单,大大提高了柔性玻璃的平整度。
优选的,选用耐高温密封轴承,并在安装轴承时加入耐高温润滑油,确保了整体设备运行的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衡臂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平衡臂连接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轴承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平衡臂连接座;1-1、轴套;1-2;轴承、1-3、轴承盖;2、平衡臂连接杆;3、平衡臂连接块;4、平衡臂调节块;5、螺母;6、配重块;7、待调节玻璃牵引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彩虹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陕西彩虹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997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副产氢气的富氧燃烧加热炉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