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861335.7 | 申请日: | 2022-07-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0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 发明(设计)人: | 闫瑾;张连振;石艳;惠嘉;彭思杰;刘宇;杨天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1D19/08 | 分类号: | E01D19/08;E01D2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何晶 | 
| 地址: | 15000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低温 环境 环保 桥梁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中、大跨径钢梁桥面,所述铺装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钢板梁、防腐层、UHPC面板、水性环氧/聚氨酯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对于中、小跨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面,所述铺装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混凝土顶板、水性环氧/聚氨酯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腐层采用水性环氧富锌漆底涂或水性环氧富锌漆底涂+水性环氧防锈中间漆+水性丙烯酸或水性聚氨酯面漆,其中水性环氧富锌底涂分为A、B两组份,A组份由水性环氧树脂、高纯度超细锌粉、防锈颜料、填料、助剂、去离子水加工而成;B组份为水性胺类固化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HPC面板采用剪力钉与钢结构连接,UHPC面板厚度视钢-UHPC梁的结构形式而定:若为“π”型钢-UHPC组合梁,则UHPC面板厚度为12-15cm;若为正交异性钢板-UHPC组合梁,则UHPC面板厚度为4-6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环氧/聚氨酯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的厚度为2-3mm,由基质沥青、乳化剂、稳定剂、固化剂、水性环氧树脂、水性聚氨酯组成,其中水性环氧树脂与水性聚氨酯含量分别为沥青质量的20%-50%、10%-30%,水性环氧树脂/聚氨酯与固化剂的配比为2:1,施工洒布量为0.6-1.2kg/m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中、大跨径钢梁桥面,若为“π”型钢-UHPC组合梁,则所述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的厚度为8-10cm,其中,下面层为SMC-16、厚度为5-6cm,上面层为SMC-10或SMC-13、厚度为3-4cm,上、下面层间联结措施为乳化沥青,采用机械喷洒;若为正交异性钢板-UHPC组合梁,则所述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选用SMC-10或SMC-13,厚度为3-4c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对于中、小跨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面,所述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的厚度为8-10cm,其中,下面层为SMC-16、厚度为5-6cm,上面层为SMC-10或SMC-13、厚度为3-4cm,上、下面层间联结措施为乳化沥青,采用机械喷洒。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SMC常温沥青改性剂的合理掺量为7%~13%,基质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90号A级。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钢板梁桥面进行抛丸除锈处理,除去灰尘和污物,保持清洁干燥;
2)在钢板梁桥面上喷涂水性环氧富锌漆底涂或水性环氧富锌漆底涂+水性环氧防锈中间漆+水性丙烯酸或水性聚氨酯面漆以形成防腐层;
3)在防腐层上铺设UHPC面板,其中UHPC面板的主体部分采用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施工方式,湿接缝部分采用现场浇筑;
4)对桥面板进行清洁处理,然后喷涂水性环氧/聚氨酯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材料以形成防水粘结层;
5)在防水粘结层上摊铺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SMC面层,从而获得适用于低温环境的环保型桥梁铺装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水性环氧富锌漆底涂的喷涂在5℃以上,38℃以下,相对湿度85%以下,保持通风的条件下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水粘结层洒布应均匀,厚度为2-3mm,漏刷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6133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