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53636.5 | 申请日: | 2022-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5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周应山;范朋珲;石凯;杨俊锋;杨红军;顾绍金;徐卫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8 | 分类号: | A61L24/08;A61L24/00;A61L24/06;C08J9/28;C08L5/08;D06M13/203;D06M13/152;D06M10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戴宝松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聚糖 复合 止血 海绵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壳聚糖纤维进行羧基化和邻苯二酚化接枝改性,得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S2.将多功能壳聚糖短纤与壳聚糖的乙酸水溶液混合后,进行预冻干,然后放入1%‑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无水乙醇组成的混合碱洗液中浸泡洗涤,接着水洗后再次冻干,得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本发明将壳聚糖与吸液性能强、止血效果好的邻苯二酚改性羧乙基壳聚糖纤维复合冷冻,然后碱洗促使邻苯二酚被氧化形成醌以及聚多巴胺,并进一步与壳聚糖中的氨基作用,从而显著增强止血海绵的机械性能,最终得到一种强度高、止血性能优异的新型止血海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止血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液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承担着人体全部组织和器官的物质交换,如果人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全部血液的30%以上,就可能会死亡。据统计,在战争中,大约60%的死亡是由于大量出血没有及时止住,导致失血过多而死在阵地上或运回医院的途中。
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来一些能运用于局部止血的优秀材料,比如:明胶止血海绵、沸石止血剂、氧化纤维素等,但是它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影响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将战时急救与平时创伤救治相互结合,并且具有止血快、生物相容性好,同时可在体内降解的生物医用新材料,成为很多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目前基于壳聚糖开发的各类止血海绵,在降解、止血速度、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其中单纯的壳聚糖海绵同样存在止血效果差的问题。专利CN202110772237.1公开了一种羧基化壳聚糖医用海绵及其制备方法,将壳聚糖纤维羧基化后,与壳聚糖溶液制成混合溶液再冻干,得到羧基化壳聚糖止血海绵。但是该方案仅仅依赖壳聚糖纤维上的羧基提高海绵的吸液速率和吸液量,进而提高止血性能,效果仍不够理想;而且这种主要依靠快速吸液中的水分来实现快速止血的海绵,不可避免的会造成止血的同时,出血量也相应有所增大。因此,如何同时降低止血海绵的止血时间和出血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将壳聚糖与吸液性能强、止血效果好的邻苯二酚改性羧乙基壳聚糖纤维复合,制备得到一种强度高、止血性能优异的新型止血海绵。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壳聚糖纤维进行羧基化和邻苯二酚化接枝改性,得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
S2.将所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与壳聚糖的乙酸水溶液混合后,进行预冻干,然后放入1%-4%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和无水乙醇组成的混合碱洗液中浸泡洗涤,接着水洗后再次冻干,得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壳聚糖复合止血海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中,所述多功能壳聚糖短纤上羧基和邻苯二酚的摩尔比为(5-15):1,优选为9:1;羧基和邻苯二酚的总取代度为0.5-0.9,优选为0.6-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1中,所述羧基化优选采用丙烯酸对壳聚糖纤维上的氨基进行加成改性;所述邻苯二酚化优选采用3,4-二羟基苯甲醛对壳聚糖纤维上的氨基进行接枝改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丙烯酸的接枝包括:将丙烯酸加入到无水乙醇中,然后放入壳聚糖纤维,在60-80℃下反应24-50h;反应结束后,将羧基化壳聚糖纤维碱洗至强碱性,再用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混合溶液洗至中性,最后干燥得到羧基化壳聚糖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536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