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44399.6 | 申请日: | 202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872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其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6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张营磊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国标 两用 充电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及方法,主要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的欧标与国标充电装置切换复杂的技术问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国标充电插座、欧标充电插座、PLC转换模块、多合一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包含控制芯片、电压检测器;控制芯片与电压检测器相连;电池管理系统与PLC转换模块相连;电压检测器与国标充电插座以及欧标充电插座相连;多合一控制器分别与国标充电插座以及欧标充电插座相连。本申请通过上述方法实现了自由切换欧标国标充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大气环境的恶化、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追求以及社会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新能源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流路线。
现阶段,电动车强势崛起,公交车、客车、乘用车和卡车已逐步电动化,部分国家的出口车在欧标直流充电桩充电的同时,也使用国标充电桩。但是,很多出口车需在物理连接端切换欧标或国标充电,后期售后往往涉及欧标和国标充电插座的更换,以及通讯信号的调整和程序调整,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因此,亟需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及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及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装置,装置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国标充电插座、欧标充电插座、PLC转换模块、多合一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包含控制芯片、电压检测器;控制芯片与电压检测器相连;电池管理系统与PLC转换模块相连;电压检测器分别与国标充电插座以及欧标充电插座相连;多合一控制器还分别与国标充电插座以及欧标充电插座相连。
进一步地,多合一控制器用于控制闭合国标充电的高压接触器或者欧标充电的高压接触器。
进一步地,国标充电插座包括A+接口、第一PP回路接口;A+接口与电池管理系统相连;第一PP回路接口与电压检测器相连。
进一步地,欧标充电插座包括第二PP回路接口;第二PP回路接口与电压检测器相连。
进一步地,欧标充电插座为交直流一体充电插座,设有电子锁。
进一步地,国标充电插座为国标九孔充电插座。
进一步地,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与控制芯片相连。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欧标国标两用充电方法,方法包括:电池管理系统上电后,电压检测器检测接入充电插座的预设检测点的电压值;通过控制芯片判定电压值对应的充电插座类型;其中,国标充电具有A+唤醒信号,欧标充电无A+唤醒信号;当确定充电插座类型为国标充电插座时,控制多合一控制器内部的国标高压回路的充电接触器闭合,此时多合一控制器内部的欧标高压回路的充电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当确定充电插座类型为欧标充电插座时,控制多合一控制器内部的欧标高压回路的充电接触器闭合,此时多合一控制器内部的国标高压回路的充电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控制芯片与电压检测器相连;电压检测器还分别与国标充电插座以及欧标充电插座相连。通过接收电压检测器上传的检测电压,实现了根据电压值判定是否出现充电插座和插枪已连接的状况并可直接判定接入充电枪的类型。通过电池管理系统与PLC转换模块相连,实现了在接入欧标充电枪时,可控制PLC转换模块上电,控制欧标充电高压接触器闭合;在接入国标充电枪时,控制国标充电高压接触器闭合。可见上述方案整合了欧标国标充电的共同点,区分出二者不同的地方,做优化设计,设计出可自由切换欧标国标充电的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443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