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件构建方法、系统构建方法、相关装置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819650.3 | 申请日: | 202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855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漫汇为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8/71 | 分类号: | G06F8/71;G06F8/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鲁丽美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构建 方法 系统 相关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公开一种组件构建方法、系统构建方法、相关装置及电子设备,本申请从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寻找问题根源,相应从模块划分角度为切入点,预先约定一组固定接口,以固定接口构造事物的抽象交互模型,进行基于固定接口的模块(元件或组件)隔离/划分,规范和标准化模块的边界和交互模式,使得模块之间无耦合或弱耦合,各个模块能够独立开发,并在运行前进行配置和组装,使得能够开发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元件和组件,以进行基于组件的软件系统开发,从而,本申请实现了从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即问题根源上解决现有技术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使得软件开发在迭代效率、稳定性、变化适应性、资源消耗、系统复杂性等各方面得以改进。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软件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件构建方法、系统构建方法、相关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软件系统的日趋复杂,软件开发所涉及的技术体系和框架日渐庞大,业务功能也越来越多且变化频繁。
软件工程的模块化一直是软件开发的核心问题。现有的模块化框架对于模块构建和组装提供了相应的规范和技术方案,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A)以spring为代表的以反向注入(IoC,Inversion of Control)配置来连接细粒度的类,从而形成整体系统进行运行(如spring-boot将模块与依赖库结合,启动应用时扫描库中注解的bean来完成模块装配);B)以docker和k8s为代表的将组件微服务化,用独立可运行的应用来构建组件,在多个运行环境中运行和更新组件,依靠k8s服务管理系统完成组件连接;C)以jigsaw为代表的以特定方式打包组件,在同一运行环境中加载和连接组件;D)以OSGi(开放服务网关协议,OpenService Gateway Initiative)为代表的以特定方式打包组件,在同一运行环境中可动态加载、卸载、更新和连接组件等。
以上技术架构A为单一应用,运行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之中,技术架构B为微服务架构,技术架构D是对技术架构C的优化,理想状态下的技术架构D,兼具了单一应用与微服务架构的特征,申请人发现,A/B/C/D等现有常见技术在软件开发中普遍存在开发和迭代效率、稳定性、变化适应性、资源消耗、系统复杂性等方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组件构建方法、系统构建方法、相关装置及电子设备,通过基于所定义的固定接口及接口规范,进行模块隔离与划分,规范和标准化模块的边界和交互模式,使其能够开发出大量的相互独立的元件和组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组件的软件系统开发(构建),使得从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即问题根源上解决现有技术在软件开发中存在的上述各方面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组件构建方法,包括:
获取构建目标组件所需的各个目标元件;其中,组件由一组元件装配而成,各个元件为通过以预先定义的固定接口集中的接口构造事物的抽象交互模型所开发;
对所述各个目标元件进行装配并在装配时暴露参数和服务;
对装配结果进行组件元信息配置;
将完成元信息配置的装配结果打包成组件,得到所述目标组件。
可选的,所述获取构建目标组件所需的多个目标元件,包括:
确定元件库中是否存在构建目标组件所需的目标元件;
若存在,从所述元件库中选取所需的目标元件;
若不存在,开发所需的目标元件;
其中,通过基于所述固定接口集中的固定接口进行对应模块的开发实现开发所需的目标元件,在进行模块开发时,对于模块内部向模块外部的引用和对引用目标的操作使用所述固定接口集中定义的接口和接口方法来指代,对于模块向外部提供的服务和服务所含的操作实现为所述固定接口集的相应接口和接口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漫汇为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漫汇为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196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