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设备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812410.0 | 申请日: | 202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41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陆钧;贺凡波;葛俊杰;马俊超;鲁国希;石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H02J50/30;B60L53/10;B60L53/122;B60L53/16;H02M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设备 充电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电动设备充电系统,包括:电池单元、接收电路、接收模块和共用线圈;所述共用线圈为电机绕组,并通过切换开关,择一地联通接收电路或者电池单元;所述接收模块具有由接收端电极、耦合线圈组成的接收端回路;在充电时,切换开关使共用线圈与所述接收电路联通,接收模块获取电能,并通过耦合线圈与共用线圈耦合,输送电能;在行驶时,切换开关使共用线圈与电池单元联通,由电池单元给电机供电。本申请中,共用线圈在行驶时作为电极绕组,充电时与耦合线圈耦合,实现一个零部件的共用,有效降低了整体的重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领域,尤其涉及电动设备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新的趋势。目前困扰电动车的量大问题一个是充电,另一个是续航。
目前,主流的充电方式是使用充电枪有线充电,但是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同时充电线拖拽缠绕也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以外,也有无线充电的技术日渐兴起,在车辆底盘安装无线电能接收线圈,用于与地面的发射线圈匹配,进行无线电能传输,但额外增加的线圈,无疑使整车重量增加,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设备充电系统,能够有效降低重量。
电动设备充电系统,包括:电池单元、接收电路、接收模块和共用线圈;所述共用线圈为电机绕组,并通过切换开关,择一地联通接收电路或者电池单元;所述接收模块具有由接收端电极、耦合线圈组成的接收端回路;在充电时,切换开关使共用线圈与所述接收电路联通,接收模块获取电能,并通过耦合线圈与共用线圈耦合,输送电能;在行驶时,切换开关使共用线圈与电池单元联通,由电池单元给电机供电。
优选的,所述接收端回路中,还串联有第一金属体。
优选的,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有线充电;供电端具有充电枪,所述接收端电极与所述充电枪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无线充电;供电端具有发射模块,所述接收端电极与所述发射模块匹配。
优选的,所述供电端还包括:电源和发射电路;所述发射电路具有第一线圈;所述发射模块具有激光器、聚焦透镜和发射端回路,所述发射端回路由发射端电极、第二线圈组成;所述发射端电极上具有通孔,所述激光器发射的辐射光束经过聚焦透镜,再穿过所述通孔射向所述接收端。
优选的,所述供电端还包括:第二金属体,串联在所述发射端回路中。
优选的,所述第二线圈向所述发射端电极加载电压,电压值大于1kV。
优选的,发射模块还具有反射单元,用于将所述激光器发出的辐射光束反射到所述发射端电极的通孔内。
本申请中,共用线圈在行驶时作为电极绕组,充电时与耦合线圈耦合,实现一个零部件的共用,有效降低了整体的重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器发射的辐射光束经过聚焦透镜形成聚焦辐射束,将空气电离,使导电通道被等离子体化,形成“虚拟导线”,使电能沿着导电通道传输,实现无线输电功能。等离子体化的导电通道电阻小,因此传输过程中消耗降低,提高了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动设备充电系统接收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动设备充电系统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电动设备充电系统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电动设备充电系统一个局部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本发明电动设备充电系统另一个局部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合肥有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8124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