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82315.0 | 申请日: | 202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3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葛杰;田海川;莫巧平;郏晨阳;陈信斌;张规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界泵业(浙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2 | 分类号: | H01R13/52;H01R13/523;H01R13/03;H01R4/70;H01R11/05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周培培 |
地址: | 3175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线 接线 密封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电机电缆线与接线电缆线形成接线时,接线部位容易进水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接线电缆密封结构和防水套,所述防水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和所述接线电缆密封结构形成密封式连接,所述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用于使电机电缆线贯穿而过并与电机电缆线形成密封,所述接线电缆密封结构用于使接线电缆线贯穿而过并与接线电缆线形成密封,所述防水套的内腔用于容纳电机电缆线的贯穿端和接线电缆线的贯穿端,用于密封电机电缆线的贯穿端与接线电缆线的贯穿端的接线部位。其效果:防止电机电缆线与接线电缆线的接线部位进水,提高井泵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井泵上的电机电缆线多为扁方线,并且电机电缆线的长度一般只有2.3m,长度较短。然而,井泵使用时的潜水深度往往在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甚至潜水最深的时候可达上百米。因此,用户购买到井泵并在投入使用前,都需要对井泵上的电机电缆线进行接线,用户在市面上能够购买的接线用的电缆线大多以圆形电缆线居多,通过扁方线与圆形线接线来延长井泵上的电机电缆线,并在接线部位缠绕防水胶带和绝缘胶带,满足井泵上潜水深度的要求。
目前的这种接线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接线过程繁琐,不易操作:
传统的接线方式为:拨开电缆线外层绝缘皮,连接好铜线,在三根铜线的外部分别缠绕防水胶带和绝缘胶带。绝缘胶带和防水胶带都需要分三次缠,缠绕繁琐且工作量大。
2、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接线之后不能保证接头处的密封性,存在安全隐患:
传统接线方式主要依赖于接线师傅的接线技术和工作的认真程度。如果胶带在缠绕时不标准就会影响接线处的密封性,水通过胶带缝隙流入到电缆线内部,出现漏电情况,进一步流入到电机内部,则容易发生烧机情况。
3、使用可靠性不够:
由于井泵潜水深度较深,接线部位长时间沉在水下,水下压力较大,水容易从接线部位渗透到接线内部,进而发生漏电、烧机等情况。
4、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长时间使用,胶带老化,容易脱落,井泵在水下工作,不易发现,不能及时重新接线,因此也容易引起电机烧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通过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接线电缆密封结构和防水套,使接线的部位密封在防水套的内腔中,接线部位首先缠绕防水胶带和绝缘胶带,然后再密封在防水套的内腔中,形成了双重密封防水效果,并且防水套和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采用防锈的金属件,在较大的水压下,也难以被压坏,将水阻隔在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之外,不会因水压过高而发生渗漏,使接线部位稳定可靠使用,避免水进入电缆线,避免漏电,避免电机烧机,使井泵稳定可靠使用。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井泵电缆线的接线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接线电缆密封结构和防水套,所述防水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和所述接线电缆密封结构形成密封式连接,所述电机电缆线密封结构用于使电机电缆线贯穿而过并与电机电缆线形成密封,所述接线电缆密封结构用于使接线电缆线贯穿而过并与接线电缆线形成密封,所述防水套的内腔用于容纳接线在一起的电机电缆线的贯穿端和接线电缆线的贯穿端,用于密封电机电缆线的贯穿端与接线电缆线的贯穿端的相接线部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界泵业(浙江)有限公司,未经新界泵业(浙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823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伏接线盒和光伏发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油气管道矫顽力法应力无损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