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75066.2 | 申请日: | 2022-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92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徐磊;朱毅敏;张忆州;刘晨晨;李敏;孔腾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9/18;E02D29/16;E02D5/46;E02D5/30;E02D5/24;E02D31/08;E02D33/00;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郑博文 |
地址: | 200135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既有 建筑 地下室 增层三面围合管幕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检查上部既有建筑概况;S2:在既有建筑结构基础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工程桩,在既有建筑边线以内区域设置若干玻璃纤维桩;S3:在既有建筑的两侧分别开挖工作井,并将管幕施工机械吊放于工作井内;S4:管幕施工采用分两期跳仓进行,将一期管幕与二期管幕交错设置;S5:先将一期管幕钢管顶进施工完毕,并挖除一期管幕钢管围合区域内部土方,逐段构筑一期管幕内部结构,直至一期地下室施工完成;S6:重复步骤S5,施工二期地下室;S7:将地下室与上部既有建筑进行连通,完成地下室增层施工。本申请具有能够降低管幕施工对上部既有建筑的沉降影响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管幕法是一种新兴的非开挖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在拟建工程周围顶入小型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并使用锁扣连接各个管节,通过注浆形成密封的止水管幕,在形成的管幕保护下开挖管幕内部土体或箱涵顶进,从而修建主体工程。
相比于盾构法和顶管法,管幕法的优势在于:断面灵活,几乎可以形成任何断面形状,地质适应能力也很强,适用于浅覆土、超浅覆土工况,作业空间较小,适用于狭窄条件下施工。
但是,通过利用管幕法施工增层地下室结构,会对上方既有建筑的沉降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能够降低管幕施工对上部既有建筑的沉降影响,本申请提供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既有建筑地下室增层三面围合管幕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检查上部既有建筑概况,确定既有建筑结构加固方案并进行加固;
S2:在既有建筑结构基础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工程桩,在既有建筑边线以内区域设置若干玻璃纤维桩;
S3:在既有建筑的两侧分别开挖工作井,并将管幕施工机械吊放于工作井内;
S4:管幕施工采用分两期跳仓进行,将一期管幕与二期管幕交错设置;
S5:先将一期管幕钢管顶进施工完毕,并挖除一期管幕钢管围合区域内部土方,逐段构筑一期管幕内部结构,直至一期地下室施工完成;
S6:重复步骤S5,施工二期地下室;
S7:将地下室与上部既有建筑进行连通,完成地下室增层施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对既有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之后在既有建筑结构基础的两侧分别设置工程桩,起到支撑既有建筑结构的作用,同时在既有建筑边线区域内设置玻璃纤维桩,从而进一步对既有建筑提供竖向承载力,降低既有建筑的沉降,在进行管幕施工时,便于管幕施工机械将玻璃纤维桩顶碎,同时管幕施工分为两期跳仓进行,且将一期管幕与二期管幕交错设置,从而在施工一期管幕时,破碎处于一期管幕施工区域的玻璃纤维桩,但是处于二期管幕施工区域的玻璃纤维桩仍能够提供承载力,之后将一期地下室施工完成,由于有了一期地下室的承载力,从而在施工二期地下室时,能够降低既有建筑的沉降。
可选的,S2中既有建筑边线以内区域设置玻璃纤维桩具体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开挖既有建筑内部土方,将原有结构基础上方的覆土挖除,利用原有室内净高以及覆土厚度形成施工空间,在既有建筑内部浇筑一层基础底板,使基础底板和原有结构基础连为整体,预先在基础底板上留设压入玻璃纤维桩的桩孔,通过压入设备将玻璃纤维桩分段压入地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既有建筑内部土方挖除,同时将既有建筑的原有结构基础上方的覆土清除,并在既有建筑内部浇筑基础底板,从而将基础底板和原有结构基础连成一个整体结构,使既有建筑原有结构浅基础托换成深基础,从而加固既有建筑,之后将玻璃纤维桩从基础底板上预留的桩孔压入地基中,进而将玻璃纤维桩与基础底板以及原有结构基础形成整体结构,使玻璃纤维桩能够稳定提供竖向承载力,降低既有建筑的沉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750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