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管操控手柄和可调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71790.8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9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森鸿;汪东清;于东亚;孙宏涛;孙蓬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睿驰(深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1 | 分类号: | A61M25/01;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杨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操控 手柄 可调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管操控手柄和可调导管。导管操控手柄包括主体、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均与主体可转动地连接;主体用于容置第一控制丝及第二控制丝;第一控制旋钮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以卷绕或释放第一控制丝;第二控制旋钮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以卷绕或释放第二控制丝。采用该导管操控手柄的可调导管的结构简单,且操控性好,凭借其远端角度的调控,能够通过迂曲的血管到达病变部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管操控手柄和可调导管。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简称CTO,是指原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微导管作为处理CTO病变的必备工具,经常要借助微导管来改善导丝的操控性,提高导丝的支撑力、通过性。但在通过分叉病变等复杂冠脉病变时,微导管的操控性明显不足,不能提供准确的跟踪性,和提高导丝操控性。而且随着微导管在动脉瘤介入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导管作为辅助工具,向血管内注入弹簧圈、栓塞颗粒和栓塞微球等介质,需通过迂曲的血管达到精准靶向治疗,所以对微导管远端可操控性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例如,提供了一种导管操控手柄和可调导管,其结构简单,且操控性好,凭借其远端角度的调控,能够通过迂曲的血管到达病变部位。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这样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管操控手柄,导管操控手柄包括主体、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
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均与主体可转动地连接;
主体用于容置第一控制丝及第二控制丝;第一控制旋钮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以卷绕或释放第一控制丝;第二控制旋钮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以卷绕或释放第二控制丝。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管操控手柄包括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第一限位件及第二限位件均与主体可活动地连接;
第一限位件用于形成限制第一控制旋钮绕卷绕或释放第一控制丝的方向转动的阻尼,第二限位件用于形成限制第二控制旋钮绕卷绕或释放第二控制丝的方向转动的阻尼。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均包括绕线盘及转动盘;绕线盘与转动盘卡接,且绕线盘的轴线与转动盘的轴线重合;
绕线盘用于卷绕第一控制丝或第二控制丝;转动盘的外周面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或第二限位件卡合的斜齿。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转动盘包括第一盘体及第二盘体,第一盘体的轴线与第二盘体的轴线重合;
第一盘体与绕线盘卡接,第一盘体设置有配合槽,第二盘体设置有与配合槽配合的球形连接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主体包括底板、安装板及上盖;
安装板与底板连接,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均与安装板可转动地连接,上盖盖合于安装板,且与底板连接;
其中,上盖开设有露出第一控制旋钮及第二控制旋钮的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板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第一导线槽及第二导线槽;
第一控制旋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安装槽,第二控制旋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安装槽;
第一导线槽与第一安装槽导通,且用于供与第一控制旋钮连接的第一控制丝通过;第二导线槽与第二安装槽导通,且用于供与第二控制旋钮连接的第二控制丝通过。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底板开设有供导管通过的通槽;
上盖开设有第一滑槽及第二滑槽,第一滑槽与第一限位件可滑动地配合,第二滑槽与第二限位件可滑动地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睿驰(深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科睿驰(深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717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