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62534.2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7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高潮;郭永彩;崔兵兵;张栋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6 | 分类号: | G01N27/06;G01P3/64;G01K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孙根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参数 液体 复合 检测 传感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包括外筒,在所述外筒内同轴设有内筒,并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筒壁之间具有间隙,在所述内筒筒壁外侧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电导率感应电极,对应的,在外筒筒壁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感应电极相对的激励电极;在所述内筒筒壁的外侧沿其轴向设有至少两个液位感应电极,且相邻液位感应电极之间具有间距;在所述内筒远离底座的一端端部设有光电漏液传感器,所述光电漏液传感器的检测端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本发明能够很好的实现对泄漏点泄漏液体的种类、速率等多参数进行检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漏液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船舶一般具有一套复杂的管道网络系统,可分为动力系统和船舶系统。其中,动力系统为船舶提供推进动力,包括燃油管系、滑油管系、冷却水管系等;而船舶系统为全船服务,用以保障船舶正常航行作业及满足船员日常生活需要,包括舱底水系统、供水系统、防污染系统等。船舶营运期间可能由撞击、腐蚀等原因引起各舱段进水、浸水,为了对船舶的各舱段或各管系的进水或泄漏进行实时监测,往往在各易泄露点或指定的位置安装泄漏传感设备,以在泄漏时,第一时间进行检测,为工作人员泄漏监测提供参考。然而,现有的液体监测装置功能单一,仅能判断应用现场是否发生泄漏故障,而不能判断泄漏液体种类及上升速率,若发生泄漏故障,则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去现场排查舱内泄漏点,这种耗时耗力的工作方式并不符合船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解决了现有漏液检测装置功能单一,难以检测泄漏点泄漏液体的种类、速率等参数,检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包括呈圆柱形的外筒,在所述外筒内同轴设有内筒,并所述外筒与内筒的筒壁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内筒的一端与外筒的一端通过一底座连接成整体;在所述内筒筒壁外侧的相对两侧各设有一电导率感应电极,对应的,在外筒筒壁的内侧设有与所述感应电极相对的激励电极,所述电导率感应电极和激励电极共同形成电导率电极传感器;在所述内筒筒壁的外侧沿其轴向设有至少两个液位感应电极,且相邻液位感应电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液位感应电极形成液位感知电极传感器;在所述内筒远离底座的一端端部设有光电漏液传感器,所述光电漏液传感器的检测端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
作为优化,在所述外筒远离底座一端的筒壁内密封镶嵌有温度传感器。
作为优化,所述电导率感应电极和激励电极均为弧形电极,分别固定在内筒和外筒远离底座一端的筒壁上,且两个电导率感应电极的尺寸大小一致,两个激励电极的尺寸大小一致。
作为优化,所述液位感应电极为两个环形电极,并同轴固定在内筒的筒壁外侧。
作为优化,在所述外筒靠近底座的一端筒壁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与内筒和外筒之间的间隙相通。
作为优化,还包括一接线端子,所述底座与该接线端子螺纹连接,且所述电导率感应电极、激励电极、液位感应电极、光电漏液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均通过线路与接线端子电连接。
基于上述复合传感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参数液体检测系统,包括所述的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还包括下位机变送器和上位机,所述下位机变送器分别与上位机和所述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连接;所述下位机变送器包括激励源模块、电源模块和检测电路模块,其中,检测电路模块分别与激励源模块、电源模块和所述多参数液体复合检测传感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625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