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57293.2 | 申请日: | 2022-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8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宝峰;朱占国;张春雷;曹宇泽;高修建;韩朝霞;谭大正;林森斌;朱红军;刘强;杨其振;霍新伟;纪宇;程保青;张剑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1/00 | 分类号: | E01B1/00;E01B2/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玺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37 | 代理人: | 李莎 |
地址: | 300308 天津市滨海新***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装配 框架 轨道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包括预制底座梁和若干预制轨道梁,若干预制轨道梁通过现浇连接部固定在预制底座梁上,现浇连接部包括设置在预制底座梁上的若干底座梁凹槽和设置在预制轨道梁上的若干轨道梁凸柱,轨道梁凸柱能够插入底座梁凹槽内,预制轨道梁位于预制底座梁的上方,预制轨道梁和预制底座梁均为预制装配结构。预制轨道梁和预制底座梁均为工厂化预制,仅预制底座梁凹槽内的现浇连接部采用现场浇筑,实现整个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中预制结构占轨道结构不低于75%,从而提高轨道结构的装配化率,减少现场浇筑的工作量,减少了隐蔽施工流程,简化整个施工工序,提高施工工效,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保证更换及养护维修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
背景技术
轨道是引导机车车辆运行直接承受来自列车的荷载,并将荷载传至路基、桥梁或者隧道的结构,是轨道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结构形式主要分为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其中无砟轨道道床分为现浇整体道床和预制式整体道床。预制式整体道床因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机械化施工、维修更换方便、结构可靠性高的特点成为目前无砟轨道发展的重点和趋势。
目前我国的预制式轨道主要包括CRTSⅠ型、CRTSⅡ型、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各类城轨板式无砟轨道,梯形轨枕式无砟轨道和其他板式预制减振轨道结构等。
板式无砟轨道多采用分层结构,一般包括:预制板、填充层、底座或支承层。梯形轨枕式无砟轨道一般包括:预制梯形轨枕、填充层或减振垫板、底座。
首先,底座或支承层、板式轨道填充层均采用现浇型式,现浇道床占道床的比例较大,一般均大于50%。
其次,填充层一般作为连接层,位于板下,待板调整完成后进行浇筑,对填充层的和易性要求较高,成本增加;填充层是道床结构的薄弱部分,易发生剥离;填充层位于板下不易被发现,造成安全隐患并给养护维修带来一定的困难。再次,预制板一般采用整体式或者框架式,板的体积较大,不便于适应复杂线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采用预制轨道梁、现浇连接部、预制底座梁构成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且呈从上到下分布,所述预制轨道梁通过现浇连接部和所述预制底座梁连接,所述预制轨道梁和所述预制底座梁均为预制结构,即整个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中,预制结构占轨道结构不低于75%,从而提高轨道结构的装配化率,减少现场浇筑的工作量,简化施工工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浇型式比例比较大,施工程序复杂,施工工效慢等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预制装配框架式轨道结构,包括预制底座梁和若干预制轨道梁,若干所述预制轨道梁通过现浇连接部固定在所述预制底座梁上,所述现浇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预制底座梁上的若干底座梁凹槽和设置在所述预制轨道梁上的若干轨道梁凸柱,所述轨道梁凸柱能够插入所述底座梁凹槽内,且在所述底座梁凹槽内设置有底座梁连接钢筋,在所述轨道梁凸柱上设置有轨道梁连接钢筋,当所述轨道梁凸柱与所述底座梁凹槽装配时所述轨道梁连接钢筋会插入所述底座梁连接钢筋之间的空隙中,所述预制轨道梁位于所述预制底座梁的上方,且所述预制轨道梁和所述预制底座梁均为预制装配结构。
可选地,所述预制轨道梁由轨道梁纵梁、轨道梁横梁和若干轨道梁承轨台组成,两个呈平行设置的轨道梁纵梁和轨道梁横梁组成所述预制轨道梁的框架结构,所述轨道梁承轨台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纵梁上表面,所述轨道梁横梁安装在呈平行设置的两个轨道梁纵梁之间,所述轨道梁凸柱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纵梁的下表面,所述轨道梁连接钢筋预埋在所述轨道梁凸柱的下表面。
可选地,若干所述轨道梁承轨台沿所述轨道梁纵梁延伸方向布置,且相邻所述轨道梁承轨台之间间距相等。
可选地,在所述轨道梁承轨台上固定设置有钢轨,所述钢轨通过扣件固定在所述轨道梁承轨台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572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