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50326.0 | 申请日: | 202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0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刘泽阳;杨春振;王辉;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能(山东)能源环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46/68;B01D46/48;B01D46/46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祖之强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除尘器 联网 室内 离散 粉尘 过滤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及方法,设置在离散产尘点的滤筒除尘器以及设置在滤筒除尘器出口位置的环境监测元件,滤筒除尘器的控制器和环境监测元件均与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通信连接;滚筒除尘器,包括:进气口与滤芯仓连通,滤芯仓内设有滤芯,滤芯仓的顶部为储气仓,储气仓的顶部与设有风机的风机仓连通,风机仓与出气口连通,储气仓的底部与滤芯仓的顶部连通,滤芯仓的底部与灰斗的上部开口连通,灰斗的下部开口通过卸料阀与收集箱连通;本发明实现了一对一治理、多对一管控的统一,实现了治理效果的最优化、运行的智慧化、能耗的最低化和管理的数字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物无组织粉尘治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在电力、钢铁、建材、运输等行业,粉状物料(煤粉、灰、渣等)在加工、转运、存储等环节,产生无组织粉尘污染。此类大气污染源多为室内阵发式,含尘风量、颗粒物浓度等参数随运行工况、物料性质波动,且产尘点分散,治理困难。例如选煤厂,从原煤仓至成品煤装车,涉及到输送、破碎、筛分等多个环节,存在工况不一的几十甚至上百个产尘点。现阶段采用的技术方案多为降尘结合抑尘。降尘多采用设备密封、控流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粉尘产生;抑尘多采用水雾及负压诱导等措施。由于北方冬季环保及控制物料含水率等因素,水雾抑尘受到一定限制。负压诱导是通过负压管路将产尘点粉尘收集并进入除尘器处理。在实际工况中,除尘器选型沿用大风量、有组织气体处理所用除尘器,如布袋、静电除尘器等。
发明人发现,上述除尘器在电力、钢铁等行业可实现出口浓度达到超低排放标准(10mg/m3或5mg/m3),但在处理室内粉尘存在明显弊端。如除尘器室内布置,空间位置及载荷难以满足;如除尘器室外布置,各离散产尘点风量匹配及调控难度增加,同时,将室内气体抽排至室外,可能造成巨大的热量损失;另一方面,室内粉尘污染的治理目标应满足职业健康相关要求,现有治理系统难于满足现行的粉尘标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及方法,针对散点污染源,实现了一对一治理(散点源对应除尘器)、多对一管控(除尘器、环境监测元件采集的数据汇总至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的统一,实现了治理效果的最优化、运行的智慧化、能耗的最低化和管理的数字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
一种基于滤筒除尘器和物联网的室内离散粉尘过滤系统,包括:
设置在离散产尘点的滤筒除尘器以及设置在滤筒除尘器出口位置的环境监测元件,滤筒除尘器的控制器和环境监测元件均与云平台或本地服务器通信连接;
滚筒除尘器,包括:
进气口与滤芯仓连通,滤芯仓内设有滤芯,滤芯仓的顶部为储气仓,储气仓的顶部与设有风机的风机仓连通,风机仓与出气口连通,储气仓的底部与滤芯仓的顶部连通,滤芯仓的底部与灰斗的上部开口连通,灰斗的下部开口通过卸料阀与收集箱连通;
储气仓内设有多个与压缩空气管路连通的储气罐,每个储气罐上设有至少一个带有电磁阀的出气口,至少一个出气口对应一个滤芯,通过电磁阀的通断喷吹滤芯仓中的滤芯。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压缩空气管路与空压机连通。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环境监察元件为环境气象站。
作为可选的一种实现方式,还包括与滚筒除尘器的进气口连通的负压收尘装置,所述负压收尘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快装集气罩和快装螺旋风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能(山东)能源环境有限公司,未经国能(山东)能源环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503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