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8452.2 | 申请日: | 202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2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任宪可;袁光杰;刘奕杉;乔磊;何爱国;林盛杰;车阳;王开龙;杜卫强;郑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17/08;E21B43/243;E21B43/29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姜璐璐;韩嫚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煤炭 地下 气化 开发 完井可熔 复合 套管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涉及煤层气化钻完井领域,该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包括可燃管和支撑管,可燃管采用可燃合金材料制成,支撑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孔眼,支撑管套设于可燃管外或穿设于可燃管内。本发明提出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能够保证套管内的注入剂管和点火器安全可控后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化钻完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
背景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技术(UCG)是将煤在未开采的情况下在地下进行有控制的燃烧并产生煤气等气体的新型清洁能源技术。煤炭地下气化工艺技术具有保障安全、减少人力、降低污染、提高开采率等优势,成为煤炭方面研究的热点。
目前,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多采用石油行业钻井技术,一般由一个水平定向井和一个垂直井构成气化单元,通过定向钻技术直接连通进气井与出气井。通过增加水平定向井长度,大大提高了单炉覆盖煤量。现有的可控后退注入工艺(CRIP),当一个气化周期完成后,需后撤注气点,重新形成一个气化周期,如此往复,气化周期不断形成。水平定向井和垂直井构成的气化单元的工艺经多天连续稳定气化,其煤气热值、气化效率以及稳定运行时间均优于两口直井气化工艺。
但是,可控后退注入工艺存在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缺陷,煤炭地下气化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对井下套管会有严重的影响,在完成一个气化周期后,套管往往发生变形,使得注气及点火装置无法通过套管顺利后撤。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一种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以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能够保证套管内的注入剂管和点火器安全可控后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包括可燃管和支撑管,所述可燃管采用可燃合金材料,所述支撑管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孔眼,所述支撑管套设于所述可燃管外或穿设于所述可燃管内。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还包括呈筒状的上接头,所述上接头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连接的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内径,所述可燃管的顶端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段内并与所述第三连接段套接,所述支撑管穿设于所述可燃管内,且所述支撑管的顶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套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还包括衬管,所述衬管呈筒状,且所述衬管的底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套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还包括下接头,所述下接头呈筒状并包括第四连接段和第五连接段,所述第四连接段相对于第五连接段扩径,所述可燃管底端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段内并与所述第四连接段套接,所述支撑管穿设于所述五连接段并与所述第五连接段套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段和所述可燃管之间、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支撑管之间、所述第四连接段和所述可燃管之间分别通过气密封螺纹连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第五连接段和所述支撑管之间通过焊接点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的完井可熔复合套管,其中,所述完井可熔复合套管还包括呈筒状的接箍,所述接箍包括由上至下顺序连接的第一接箍段、第二接箍段和第三接箍段,所述第三接箍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接箍段的内径,所述可燃管的顶端穿设于所述第二接箍段内并与所述第二接箍段套接,所述支撑管套设于所述可燃管外,所述支撑管的顶端穿设于所述第三接箍段内并与所述第三接箍段套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84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