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48363.8 | 申请日: | 202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41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杨青如;王继承;宋建农;吴爱文;肖丽萍;舒娟;聂小平;张志强;吴成彧;杜晖;潘杨;聂绘寰;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樟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2 | 代理人: | 周新楣 |
地址: | 3312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大钵体毯状苗 机械化 泥育旱管 育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水稻育秧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本发明方法包括秧田准备、摆盘及铺泥浆、播种、秧苗生长期管理等步骤。本发明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对育秧设备投入要求低,可不使用育秧基质,育秧成本较低等优点。本发明插秧时机械对秧苗损伤小,利于快速返青,生长迅速,分蘖多,成穗率高,籽粒均匀饱满,千粒重大。本发明秧苗成毯质量优良,起秧便捷不连根,利于栽插,运输摆放简单,有助于双季稻区种植生育期长的优质稻品种。本发明推进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了水稻生产节本增效,解决了双季稻区机械化种植的瓶颈问题。适合在南方稻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等茬口紧张的优质稻机插地区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在于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以往的平盘毯苗机插秧技术未能得到很好地推广。其主要原因是:(1)没有很好地解决双季稻区水稻茬口紧张的问题,平盘毯苗机插秧技术由于秧苗素质差,插秧时机械对根部损伤大的技术局限,造成插秧后秧苗缓苗期长,返青慢,给本就季节紧张的双季稻生产进一步加剧紧张,水稻茬口安排困难;(2)没有解决水稻生产中高产与优质的问题,平盘毯苗机插秧技术由于返青慢,缓苗期长,造成在实际水稻生产中只有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晚稻寒露风的危害,而目前高产或优质的水稻品种大多是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品种;(3)水稻生产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农民只能采用“直播”的种植模式,但是“直播”的种植模式存在除草难、除草剂使用过量、易倒伏、茬口安排紧、易受寒露风为害等缺点,农户生产效益普遍不高;(4)钵体苗机插虽然具有较好的农艺优势,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存在育秧占地面积大、机械设备投入大、育秧期管理技术要求高、秧苗运输复杂。因此,急需提供一种对秧苗损伤小、有利于获得高产的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泥育旱管育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播种前10~15d对水稻秧田进行第一次灌水,直至水面高度为1~2cm时进行翻耕灭草;
(2)在播种前5~7d对水稻秧田进行第二次灌水,直至水面高度为3~5cm时进行第一次打浆,然后进行灌水泡田,直至水面高度为5~10cm;
(3)播种前2~3d对秧田施加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作底肥,施加完成后进行第二次打浆并耙平;
(4)设置秧畦,在每个秧畦上平行摆放育秧盘,取两个秧畦中间表层的泥浆平铺至育秧盘中;
(5)气温稳定通过10~15℃时进行播种,播种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持无水状态,气温低于15~18℃时加盖农膜保温;
(6)秧苗长至二叶一心时,灌水并保持水面高度为1~3cm,然后对秧田追施尿素,45~50h后排干积水;
(7)秧苗长至4~6叶时进行机械插秧。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翻耕灭草的深度为8~12cm。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第一次打浆的深度为8~12cm。
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氮磷钾三元复合肥的施加量为40~60kg/亩,所述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中氮、磷、钾的质量比为10~20:10~20:10~20,所述第二次打浆的深度为8~1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樟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樟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83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