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2196.6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35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郭恩卿;盖翠丽;陈发祥;李俊峰;卓然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225 | 分类号: | G09G3/3225;G09G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王运佳 |
地址: | 065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像素电路,所述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模块、漏电遏制模块、第一复位模块、补偿模块;
所述第一复位模块及所述补偿模块均通过所述漏电遏制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控制端,所述补偿模块包括第一子模块和第二子模块,所述第二子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子模块连接所述漏电遏制模块;
所述漏电遏制模块包括第八晶体管,所述第一子模块包括第九晶体管,所述第八晶体管和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与同一信号线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有源层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及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同一膜层,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半导体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位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包括双栅晶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连接的第七晶体管;
第i行第j列的所述像素电路的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有源层与第i+1行第j+1列的所述像素电路的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有源层连接,i、j均为大于或等于1的正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移位寄存器,所述移位寄存器包括多级级联的发光控制电路;
所述像素电路还包括第一发光控制模块和第二发光控制模块,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连接在第一电源线和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连接在所述驱动模块的第二端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发光控制模块和所述第二发光控制模块的控制端均与发光控制信号线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和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的信号线为漏电控制信号线;
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一晶体管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八晶体管通过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连接过孔位于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靠近所述第一晶体管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上的信号与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上的信号为相反的信号,同一行所述像素电路所连接的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和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与同一个所述发光控制电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九晶体管包括双栅晶体管,所述第一复位模块包括第四晶体管和第十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通过所述第十晶体管连接所述漏电遏制模块;
优选的,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有源层和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有源层之间,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有源层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与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有源层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八晶体管的有源层、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有源层以及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有源层位于同一膜层;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部为半导体连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一扫描信号线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的栅极与漏电控制信号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八晶体管、所述第十晶体管和所述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与同一条所述漏电控制信号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路的工作过程包括数据帧和保持帧,所述数据帧包括复位阶段;
在所述复位阶段,所述第四晶体管及所述第十晶体管均导通;
在所述保持帧,所述第十晶体管截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219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校正方法及显示设备
- 下一篇:一种高粘结性耐高温极耳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