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径刮铣器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40270.0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26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毅;于永亮;尹洪伟;张全立;徐丙贵;贾涛;周毅;朱英杰;王滨;王建利;郭慧娟;王宝栋;柳丙善;胡锡辉;郭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4 | 分类号: | E21B37/04;E21B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罗茜;黄健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径刮铣器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定径刮铣器,其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和多个刀片组件;壳体套设在驱动组件外,壳体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开口,安装开口分布在壳体的周向上的不同部位,壳体靠近井底的一端为第一端,壳体靠近井口的一端为第二端;驱动组件上设置有与安装开口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凹陷部朝向壳体的一侧壁面为驱动壁面,刀片组件可移动的设置在凹陷部和安装开口共同围成的容纳空间内,且壳体带动刀片组件绕壳体的中轴线旋转;驱动组件由初始位置朝向第一端移动时,驱动壁面驱动刀片组件伸出安装开口;驱动组件回复初始位置时,刀片组件回收至壳体内。本申请提供的定径刮铣器可360°地对套管进行环形修复,使油气井恢复原始通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气井套管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径刮铣器。
背景技术
油气井,亦称“生产井”,是一种专门为采出地下石油或天然气,按一定的布井系统在地层中钻成的孔眼,或是由其他钻井转为采油、采气用的井。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井下作业工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由于油气井,经过多年开发后,井内容易生锈、结垢、变形,造成井径缩小,给下封隔器,特别是给套管补贴等井下作业留下事故隐患。因此,在井下作业前,作业人员通常会先刮铣井壁,恢复油气井的原始通径,以满足大工具在井下作业的要求。
然而,传统的刮铣工具,如铁锥、弹簧刮削器等,很难保证油气井能够恢复原始通径,特别是整个作业井段更难保证均匀一致通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定径刮铣器,用于解决现有的刮铣工具难以保证油气井恢复原始通径,特别是整个作业井段更难保证均匀一致通径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定径刮铣器,用于刮铣油气井的套管,该定径刮铣器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和多个刀片组件;
壳体套设在驱动组件外,壳体上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安装开口,安装开口分布在壳体的周向上的不同部位,壳体靠近井底的一端为第一端,壳体靠近井口的一端为第二端;
驱动组件上设置有与安装开口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凹陷部朝向壳体的一侧壁面为驱动壁面,刀片组件可移动的设置在凹陷部和安装开口共同围成的容纳空间内,且壳体带动刀片组件绕壳体的中轴线旋转;
驱动组件由初始位置朝向第一端移动时,驱动壁面驱动刀片组件伸出安装开口;驱动组件回复初始位置时,刀片组件回收至壳体内。
本申请提供的定径刮铣器,通过将壳体套设在驱动组件外,并在壳体上间隔设置至少两个安装开口,安装开口分布在壳体的周向上的不同部位,在驱动组件上设置与安装开口一一对应的凹陷部,再将刀片组件可移动的设置在凹陷部和安装开口共同围成的容纳空间内,使得驱动组件可驱动刀片组件从安装开口伸出壳体外或者收回壳体内,以方便定径刮铣器在工作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具体的,凹陷部朝向壳体的一侧壁面为驱动壁面,驱动组件由初始位置朝向井底移动时,驱动壁面可带动刀片组件伸出安装开口,使刀片组件与油气井的套管接触;驱动组件回复初始位置时,刀片组件回收至壳体内。工作时,壳体带动刀片组件绕壳体的中轴线旋转,刀片组件可360°地对井内生锈、结垢、变形的地方进行环形修复,使油气井能够恢复原始通径,且保证整个作业井段各处壁面距油气井的中轴线的半径大小一致,保证整个作业井段各处的通径均匀一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活塞,凹陷部位于驱动活塞上,由第一端至第二端,驱动壁面与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喷嘴,喷嘴设置于驱动活塞对应第二端的一端,驱动活塞的中部设有贯通其两端的通孔,喷嘴与通孔连通。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驱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壳体的内壁面伸出有第一抵接面,驱动活塞的外壁面伸出有第二抵接面,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相对设置,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第一抵接面和第二抵接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定位套,定位套连接于壳体的内壁面,第一抵接面为定位套的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402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