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炉烟道气的综合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39755.8 | 申请日: | 202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6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曦;王奇;何亚峰;郭魂;苏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75;B01D53/56;B01D53/50;B01D47/06;B01D53/96;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常州西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2 | 代理人: | 王一源 |
地址: | 2130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炉 烟道 综合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焦炉烟道气的综合处理装置,包括热量回收与除尘区块、脱硝脱硫回收副产品区块、母液再生与系统循环区块。热量回收与除尘区块包括烟道气引风机、烟气流量计、气液缓冲管、除尘‑降温塔、除尘降温循环液槽、1#2#烟尘沉降池、除尘液循环水泵;脱硝脱硫回收副产品区块包括1#吸收塔、2#吸收塔、尾气洗涤塔、结晶悬浮液泵、1#塔循环液槽、1#塔循环液泵、1#塔母液地池、2#塔母液循环槽、2#塔母液循环泵、2#塔碱液配制地槽、洗涤液循环槽、洗涤液泵;母液再生与系统循环区块包括碱液高位槽、碱液贮存罐、物料聚集器、固液分离机。利用本发明既能获得符合排放标准的烟道气,又能从运行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焦炉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炉烟道气的综合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炼焦行业中,绝大多数的焦炉烟道气仅仅做一些简单的热量回收后,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由于各地使用的原料不近相同,其炼焦企业的烟道气成分略有差异。通过对一个国内中型钢厂的配套焦化厂调查显示;每套装置烟囱的平均排放量为:13.168万标准立方米/小时,排放烟道气的平均温度为:237.85℃。烟道气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23.28%,氧2.02%,氮70.46%,水(汽)和其它4.24%;污染物浓度及排放量为:烟尘浓度76.47毫克/立方米,排放量24.22公斤/小时。二氧化硫浓度203.6毫克/立方米,排放量64.48公斤/小时。氧化氮浓度800毫克/立方米,排放量105.78公斤/小时。一氧化碳浓度1376.6毫克/立方米,排放量435.96公斤/小时。
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已经商业化的脱硝技术有: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和SNCR(Selective NonCalalytic Reduction)技术。
SNCR脱硝技术是在无催化剂,较高温度(900~1100℃)的条件下,向燃烧室喷入氨和尿,将NOX还原为氮,该项技术并不适用于焦炉行业。
SCR脱硝技术则是向炉外温度较低的烟道废气中喷氨,使之与废气中的NOX在填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内发生还原反应,是一种适用于焦炉的高效脱硝技术。用于焦炉的SCR脱硝技术是向200~400℃的焦炉烟道废气中喷入一定浓度的氨,在主要成分为TiO2—V2O5的催化剂作用下,喷入的氨与烟道废气中的NOX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无害的N2和H2O,以达到大幅度减少NOX排放的目的。该SCR脱硝技术对企业来说,是只投入无回报,比如催化剂容易中毒失活,使用后需要再生或更换新催化剂,处理过程中企业还要不断的投入液氨等原料。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有效处理烟道气的焦炉烟道气的综合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焦炉烟道气的综合处理装置,包括热量回收与除尘区块、脱硝脱硫回收副产品区块、母液再生与系统循环区块;其中:
所述热量回收与除尘区块包括:烟道气引风机、烟气流量计、气液缓冲管、除尘-降温塔、除尘降温循环液槽、1#2#烟尘沉降池、除尘液循环水泵;
所述脱硝脱硫回收副产品区块包括:1#吸收塔、2#吸收塔、尾气洗涤塔、结晶悬浮液泵、1#塔循环液槽、1#塔循环液泵、1#塔母液地池、2#塔母液循环槽、2#塔母液循环泵、2#塔碱液配制地槽、洗涤液循环槽、洗涤液泵;
所述母液再生与系统循环区块包括:碱液高位槽、碱液贮存罐、物料聚集器、固液分离机。
进一步的,在所述热量回收与除尘区块,来自焦炉的烟道气,经烟道气引风机、烟气流量计、气液缓冲管进入除尘-降温塔,烟道气在塔内自下而上与塔顶自上而下的喷淋水接触,烟道气中的微粒被喷淋水捕捉而顺流进入除尘降温循环液槽,当微尘达到富集量后,通过1#2#烟尘沉降池分离,分离出的水返回系统套用,烟尘细粉收集后,用以制造建筑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工学院,未经常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97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八足仿蝎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立体式光伏跟踪支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