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装配盘及生产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210739165.5 | 申请日: | 2022-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08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 发明(设计)人: | 段立国;李明峰;陈中论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D30/48 | 分类号: | B29D30/4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异形 钢丝 直接 缠绕 成方 装配 生产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装配盘及生产设备,该装配盘包括装配盘本体;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一侧的料头固定组件与料尾固定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另一侧的若干限位件、第一驱动器与移动盘,所述限位件与移动盘连接设置,所述限位件可相对于所述装配盘本体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可驱动所述移动盘相对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垂直移动或者水平转动,以带动所述若干限位件同步收缩或者伸展。本发明所述的装配盘结构简单,且可以实现对异形钢丝的精准定位,以及使缠绕完成的方钢丝圈排布更紧密规整,提高缠绕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用钢丝圈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造由横截面为多边形的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时使用的装配盘及方钢丝圈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钢丝圈是汽车轮胎上起承载和安全作用的一个重要部件,目前市场上通常为圆形钢丝制成的钢丝圈。申请人在早先的申请号为CN202011129264.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可由多根异形钢丝直接制造轮胎用的钢丝圈的生产线。由于用异形钢丝直接制造钢丝圈的制造工艺与现有的圆形钢丝通过覆胶之后缠绕制成的钢丝圈制造工艺不同,即异形钢丝缠绕前不需进行覆胶,钢丝直接进行缠绕和卡固绑定,而没有覆胶的钢丝本身没有粘性,这就对异形钢丝在缠绕过程中的如何较好的固定异形钢丝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申请人需要设计一款适用于制造方钢丝圈使用的钢丝装配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装配盘,其特征包括装配盘本体;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一侧的料头固定组件与料尾固定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另一侧的若干限位件、第一驱动器与移动盘,所述限位件与移动盘连接设置,所述限位件可相对于所述装配盘本体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器可驱动所述移动盘相对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垂直移动或者水平转动,以带动所述若干限位件同步收缩或者伸展。
优选地,所述料头固定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器,滑块与夹紧块;所述第二驱动器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上并可驱动所述滑块朝向所述夹紧块移动,以将异形钢丝的料头固定于所述滑块于夹紧块之间。
优选地,所述料头固定组件还包括压挡件,所述压挡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滑块上。
优选地,所述料尾固定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上的第三驱动器,以及连接件与压头,所述第三驱动器可以驱动连接件运动以带动压头压紧或释放异形钢丝的料尾。
优选地,所述料尾固定组件还包括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上设有螺旋式导向槽;所述连接件包括弯杆与导向柱,所述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驱动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头连接,所述导向柱贯穿弯杆设置于螺旋式导向槽内用于引导弯杆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
优选地,所述装配盘本体与限位件之间设置有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导向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器固定设置于移动盘上,且所述第一驱动器的驱动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上;以及贯穿所述移动盘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且所述第二导向结构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装配盘本体上设置有固定轴;所述移动盘可绕所述固定轴旋转,所述第一驱动器固定设置于所述移动盘上,所述第一驱动器的驱动端与所述固定轴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向结构可以是直线轴承或者直线滑轨。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生产设备,其包括前面所述的用于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装配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将异形钢丝直接缠绕成方钢丝圈的装配盘及生产设备,该装配盘包括装配盘本体;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一侧的料头固定组件与料尾固定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另一侧的若干限位件、第一驱动器与移动盘,并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移动盘相对于所述装配盘本体垂直移动或者水平转动,以带动所述若干限位件同步收缩或者伸展。本发明所述的装配盘结构简单,且可以实现对异形钢丝的精准定位,以及使缠绕完成的方钢丝圈排布更紧密规整,提高缠绕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联亚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91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