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及剪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736069.5 | 申请日: | 2022-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17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 发明(设计)人: | 龙雷;邱中梁;胡浩龙;沈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B23D15/14 | 分类号: | B23D15/14;B23D33/00;F15B15/14 |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严梅芳 |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深海 环境 压力 水下 剪切 方法 | ||
1.一种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缸底(6),所述缸底(6)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安装耐压罐体(7),所述缸底(6)的一端中间位置通过密封垫(81)安装可控油口开关元件,所述可控油口开关元件下方的缸底(6)的端面固定有水声信号接收模块(9),所述水声信号接收模块(9)通过电缆连接水声信号接收天线(91),水声信号接收天线(91)通过水密插头穿过耐压罐体(7)至于海水环境中;所述缸底(6)内部设置有互相垂直的轴向过流孔(61)和径向过流孔(62),所述缸底(6)的另一端设置有槽口,开有槽口的缸底(6)处配合安装有缸体(1),所述槽口与缸体(1)之间形成一号通道(L1),缸体(1)上开有与径向过流孔(62)连通的油液过流孔(10),形成二号通道(L2),所述缸体(1)内部通过密封装置配合安装有活塞(2),所述活塞(2)的端部安装有导向套(3),导向套(3)同时与缸体(1)配合固定,所述导向套(3)内部滑动连接动刀(4),导向套(3)上还插入有定刀(5),被切对象(11)位于动刀(4)和定刀(5)之间,活塞(2)带动动刀(4)朝向定刀(5)的方向运动,实现剪切;所述缸体(1)、活塞(2)、导向套(3)、缸底(6)和耐压罐体(7)均位于同一轴线位置;可控油口开关元件采用电爆堵头(8)或无泄漏电磁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呈“T”字型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2)和导向套(3)上均设置有密封圈,活塞(2)与缸底(6)之间形成无杆腔(V0),活塞(2)与导向套(3)之间形成有杆腔(V1),有杆腔(V1)和外界海水环境隔离;耐压罐体(7)与缸底(6)之间形成耐压罐腔(V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套(3)的一端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与缸体(1)连接,所述导向套(3)的另一端开有横向的U形孔,U形孔的内侧开有对称的导向槽(31),所述动刀(4)沿着导向槽(31)滑动,U形孔的两侧分别开有销轴孔(33),所述销轴孔(33)内插入定刀(5),U形孔的两侧沿着轴向方向均设置有弹簧柱销,分别为一号弹簧柱销(321)和二号弹簧柱销(32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销轴孔(33)内侧切有一内平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弹簧柱销(321)和二号弹簧柱销(322)与定刀(5)配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刀(5)呈圆柱体结构,所述定刀(5)的外表面设置有缺口(51),所述定刀(5)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平面(52);所述缺口(51)与一号弹簧柱销(321)和二号弹簧柱销(322)对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压罐体(7)呈空心薄壁结构。
9.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深海环境压力的水下剪切器的剪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初始状态时:
海水通过缸底(1)的通道(L1)进入无杆腔(V0),深海环境压力作用于活塞(2)的端部,使活塞(2)有伸出运动趋势;
有杆腔(V1)充满液压油,耐压罐腔(V2)被电爆堵头(8)隔离,有杆腔(V1)端油液无法泄压,无杆腔(V0)和有杆腔(V1)两端压力平衡,活塞(2)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当剪切作业时:
远程信号发射装置向剪切器发射启动信号,水声信号接收模块(9)接收到信号后控制电爆堵头(8)引爆,电爆堵头(8)引爆后从缺口处断裂,密封垫片(81)随堵头一起脱落,密封失效;
有杆腔(V1)的油液过流孔(10)向耐压罐(7)泄压,外界海水沿通道(L1)进入无杆腔(V0),并推动活塞(2)和动刀(4)朝定刀(5)方向运动,实现剪切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3606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