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29014.1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89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忠;胡清贤;朱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86 | 分类号: | C07D209/86;B01J31/02;C07C45/36;C07C49/7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何葆芳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羟基 咔唑 二甲 亚胺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具有式1所示化学结构:本发明以3,4,5,6‑四氟邻苯二腈为起始原料,经过五步反应即可制得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所制得的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在400~500nm的可见光区域具有显著吸收,可作为光催化剂用于烯烃的氧化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N-羟基-3,4,5,6-四(咔唑-9-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机化合物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HPI),是一种由邻苯二甲酸酐与羟胺反应制备的廉价、无毒的催化剂(Karakurt,A.;Dalkara,S.;Ozalp,M.;Ozbey,S.;Kendi,E.;Stables,J.P.Eur.J.Med.Chem.2001,36,421)。NHPI在自由基引发剂作用下或者在氧化条件下可产生邻苯二甲酸亚胺-N-氧自由基(PINO),后者可以攫取有机分子中氢原子再生NHPI。因此,通过NHPI/PINO循环,可有效活化有机分子中的惰性碳氢键,从而实现一系列化学转化(Ishii,Y.;Sakaguchi,S.;Iwahama,T.Adv.Synth.Catal.2001,343,393和Sheldon,R.A.;Arends,I.W.C.E.Adv.Synth.Catal.2004,346,1051)。
1977年Grochowski课题组首次发现并报道了NHPI参与的自由基反应。他们发现,醚类化合物与偶氮二甲酸二乙酯可以在NHPI的作用下发生加成反应;在NHPI的催化下2-丙醇可顺利地被m-CPBA氧化成丙酮(Grochowski,E.;Boleslawska,T.;Jurczak,J.Synthesis1977,718)。此后,Ishii课题组报道了在NHPI的催化下,烷烃和醇能够可被氧气高效地氧化成相应的酮或羧酸(Ishii,Y.;Nakayama,K.;Takeno,M.;Sakaguchi,S.;Iwahama,T.;Nishiyama,Y.J.Org.Chem.1995,60,3934)。Daicela等人利用这一策略,成功发展出对二甲苯合成对苯二甲酸的新工艺,新工艺不产生氮氧化物,对环境友好,对设备无腐蚀性(John,D.Focus on Catalysts,2004,Issue 1,January 2004,p 7)。NHPI还可以有效催化硅烷的电化学氧化,制备相应的硅醇(Liang,H.;Wang,L.J.;Ji,Y.X.;Wang,H.;Zhang,B.Angew.Chem.Int.Ed.2020,59,2.)。
NHPI还可以与过渡金属共同催化重要有机反应。例如,2003年Ishii课题组报道,在NHPI和醋酸钴的协同催化下,以氧气为氧化剂,硅烷和缺电子烯烃反应可同时将硅基和羟基引入烯烃分子,从而成功实现了烯烃的硅羟基化(Tayama,O.;Iwahama,T.;Sakaguchi,S.;Ishii,Y.Eur.J.Org.Chem.2003,2286);类似条件下,芳基甲烷可在温和条件被高效氧化成芳香醛,且可避免醛进一步氧化成酸(Gaster,E.;Kozuch,S.;Pappo,D.Angew.Chem.Int.Ed.2017,56,5912)。此外,NHPI还可以与钯催化剂共同催化芳基甲烷转化成芳基腈(Shu,Z.B.;Ye,Y.X.;Deng,Y.F.;Zhang,Y.;Wang,J.B.Angew.Chem.Int.Ed.2013,52,105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90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