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5283.0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91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陈达兴;梁锋华;蒲果;张丽文;卢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6/02 | 分类号: | B60K26/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2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及时 发现 油门 踏板 纠正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门踏板误踩判断模块,油门踏板误踩判断模块的输入分别连接油门踏板监测模块、驾驶员状态监测模块和碰撞风险监测模块的输出,油门踏板误踩判断模块的输出连接油门踏板误踩决策模块的输入;其中,
油门踏板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油门踏板状态,油门踏板状态包括油门踏板的踩踏开度和踩踏速度;
驾驶员状态监测模块,用于监测驾驶员状态,根据驾驶员视线,识别驾驶员注意力状态,驾驶员注意力状态包括注意力集中状态和注意力分心状态;
碰撞风险监测模块,用于监测车辆碰撞风险,判断车辆行驶区域内是否存在障碍物并存在碰撞风险;
油门踏板误踩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油门踏板状态、驾驶员状态和车辆碰撞风险,判断驾驶员是否误踩油门踏板,将误踩油门踏板信号发送给油门踏板误踩决策模块;
油门踏板误踩决策模块,用于根据误踩油门踏板信号,抑制车辆动力响应或在抑制车辆动力响应的同时进行人机交互提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门踏板误踩决策模块的输出分别连接动力响应执行模块和人机交互模块的输入;其中,
动力响应执行模块,用于执行抑制车辆动力响应;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执行人机交互提示。
3.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实时监测油门踏板状态,油门踏板状态包括油门踏板的踩踏开度和踩踏速度;
S2、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根据驾驶员视线,识别驾驶员注意力状态,驾驶员注意力状态包括注意力集中状态和注意力分心状态;
S3、实时监测车辆碰撞风险,判断车辆行驶区域内是否存在障碍物并存在碰撞风险;
S4、根据油门踏板状态、驾驶员状态和车辆碰撞风险,判断驾驶员是否误踩油门踏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驾驶员注意力状态通过驾驶员监测传感器采集驾驶员视线,对驾驶员视线进行分析,以识别驾驶员注意力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驾驶员线视进行分析,以识别驾驶员注意力状态,具体步骤包括:
S21、获取驾驶员在正常驾驶时的视线活动范围;
S22、通过驾驶员监测传感器采集驾驶员视线,并与正常驾驶时的视线活动范围进行比对;
S23、当驾驶员视线不在正常驾驶时的视线活动范围内时,则判定驾驶员注意力状态为注意力分心状态;反之则为注意力集中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判断车辆行驶区域内是否存在障碍物并存在碰撞风险,包括:
通过障碍物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行驶区域内是否存在障碍物,当监测到车辆行驶区域内存在障碍物时,则判定存在碰撞风险;反之不存在存在碰撞风险。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判断驾驶员是否误踩油门踏板,包括:
当油门踏板的踩踏开度超过预设踩踏开度的阈值,且油门踏板的踩踏速度超过预设踩踏速度的阈值,且驾驶员注意力状态为注意力分心状态,且车辆存在碰撞风险,则判定驾驶员误踩油门踏板;否则判定驾驶员未误踩油门踏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判定驾驶员误踩油门踏板,则抑制车辆动力响应或者在抑制车辆动力响应的同时进行人机交互提示。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5、根据油门踏板状态和驾驶员状态,判断是否恢复车辆动力响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及时发现油门踏板误踩并纠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是否恢复车辆动力响应,包括:
当油门踏板的踩踏开度没有超过预设踩踏开度的阈值,且驾驶员注意力状态为注意力集中状态,且驾驶员连续两次踩踏油门踏板,则恢复车辆动力响应或在恢复车辆动力响应的同时执行人机交互提示;反之不恢复车辆动力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528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