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炉排片、炉排单元及炉排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2488.3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6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龙吉生;杨杨;黄立成;严浩文;袁旗斌;吴义连;李景伟;贾敏华;郑敏;刘宇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H17/00 | 分类号: | F23H17/00;F23H13/00;F23G5/00;F23L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2017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炉排片 单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炉排片,包括炉排片本体,所述炉排片本体上开设有供一次风通过的出风孔,至少于所述炉排片本体的两个位置处设置有所述出风孔;所述出风孔沿气流方向包括一次风入口和一次风出口,所述一次风出口的通流面积小于所述一次风入口的通流面积。本发明将一次风出口的通流面积设计为小于一次风入口的通流面积,细小灰渣由尺寸更小的一次风出口进入到出风孔内后也不易产生堆积堵塞。出风孔的防堵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炉排片的使用寿命,降低炉排片的维护成本。本发明通过对现有设备的改进,可延长维护周期,整体的更换周期增加约10年。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炉排单元及炉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焚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炉排片、炉排单元及炉排。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垃圾焚烧己逐渐成为垃圾处理的主要途径,垃圾经过现代化的焚烧处理,体积一般可减少80%-90%,同时可以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还可以实现资源化的利用。在我国己有多种生活垃圾焚烧炉在使用,现有的垃圾焚烧多采用机械式垃圾焚烧炉,垃圾从进料口倒入垃圾焚烧炉,生活垃圾通过推料器送入到炉排表面进行干燥、燃烧与燃烬。
炉排依据燃烧的三个阶段划分为干燥炉排、燃烧炉排、燃烬炉排。三种炉排均由活动炉排单元和固定炉排单元构成。活动炉排单元和固定炉排单元按交替布置的方式排列,并由活动炉排单元反复进行前进、后退动作推动垃圾在炉排表面运动。每个炉排单元(活动炉排单元和固定炉排单元)由一定数量的炉排片组合而成。
在炉排下方布置了一次风风室,一次风通过风机送入到风室中,并向炉排表面进行流动。在炉排片下表面设置一次风冷却风道,并在炉排片上设置出风孔,一次风流经炉排片下部风冷却风道并从出风孔进入到炉排片上表面,一方面对炉排片进行冷却,降低炉排片表面温度;另一方面,从炉排片表面穿透垃圾层,进入到垃圾层上表面的燃烧区域,为垃圾燃烧过程提供所需的氧量。
如图1和图2所示,炉排均由活动炉排单元20和固定炉排单元10构成,活动炉排单元20和固定炉排单元10按交替布置的方式排列。每个炉排单元(活动炉排单元20和固定炉排单元10)均由炉排片30构成,炉排片30通过支撑槽32固定在炉排托架上,在炉排片30前端设置出风孔31,炉排片30前端的出风孔31为等径结构。一次风通过风机输送到炉排下方风室,流经炉排片30下表面对炉排进行冷却后,从炉排片30前端的出风孔31流出,从而对炉排上表面进行冷却,并为垃圾在炉排上表面的燃烧提供所需氧量。
现有炉排片的出风孔为等径结构,出风孔的一次风风速较低,从而导致一次风的穿透力较差,无法完全到达燃烧表面,造成垃圾燃烧不充分。同时由于出风孔采用等径结构,一次风的出风流速较小,出风孔进出口无压强差,灰渣易进入到出风孔中,导致出风孔发生堵塞,影响炉排片的冷却与垃圾的燃烧,同时导致炉排片的维护成本增加,炉排片的使用寿命降低。
另外,现有技术中仅在炉排片的前端设置出风孔,且出风孔的气流方向与炉排表面平行,炉排片上表面及两侧无出风孔结构,一次风对炉排片的冷却效果较差,造成炉排片表面温度超过材料要求的耐热限值的要求,从而导致炉排片发生碳化,使用寿命降低。并且由于出风孔数量较少,且集中布置在炉排片前端,造成炉排表面各区域的一次风风量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炉排片表面各区域垃圾燃烧的不均匀、局部结焦等问题。
因此,如何降低出风孔堵塞的概率,避免由于出风孔堵塞对炉排片的冷却与垃圾的燃烧造成影响,提高炉排片的使用寿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排片,以降低出风孔堵塞的概率,避免由于出风孔堵塞对炉排片的冷却与垃圾的燃烧造成影响,提高炉排片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炉排片的炉排单元及炉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24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