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20955.9 | 申请日: | 2022-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91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范宇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亚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102 | 分类号: | C09D11/102;C09D11/107;C09D1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溶剂 复合 印刷 油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油墨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50‑70份聚氨酯树脂、10‑15份羟基丙烯酸树脂、30‑40份色粉、5‑8份助剂、5‑10份填料、60‑80份溶剂,所述填料包括二维结构材料,所述二维结构材料包括二硫化钼、石墨烯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聚氨酯树脂包括硬段单体和软段单体,所述硬段单体包括甘油单油酸酯,所述软段单体包括含仲羟基的聚酯多元醇。本申请的油墨可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其具有附着力高、不易剥离、脱落、耐磨性佳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油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印刷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油墨是印刷工业的最大污染源,世界油墨年产量已超过300万吨,有机溶剂型油墨占30-40%,每年全世界油墨带来的有机溶剂用量高达100万吨以上,油墨产生的有机挥发物(VOC)排放量已达几十万吨。这些有机挥发物可以形成比二氧化碳更严重的温室气体效应,而且在阳光照射下会形成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们健康。减少和消除印刷对环境的污染,使印刷变成绿色环保,有着重要长远的意义。因此,无溶剂复合印刷复合具有较佳的绿色环保性能。目前,无溶剂复合印刷通常采用胶黏剂连接油墨以及包装材料。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由于目前胶黏剂与油墨之间的相容性不佳,导致油墨存在与包装纸之间的结合性能不佳,在冲击或摩擦下,油墨较易破裂或剥离,即油墨存在附着性不佳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油墨的附着性,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无溶剂复合印刷的油墨,包括以下重量份物质:50-70份聚氨酯树脂、10-15份羟基丙烯酸树脂、30-40份色粉、5-8份助剂、5-10份填料、60-80份溶剂,所述填料包括二维结构材料,所述二维结构材料包括二硫化钼、石墨烯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聚氨酯树脂包括硬段单体和软段单体,所述硬段单体包括甘油单油酸酯,所述软段单体包括含仲羟基的聚酯多元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由于无溶剂复合印刷通常是通过粘结剂连接油墨与印刷基材,而粘结剂通常使用聚氨酯类粘结剂,因此,本申请技术方案优选采用聚氨酯树脂作为油墨主要基材,改善油墨与粘结剂之间的相容性,粘结剂能够牢固将油墨粘附于包装纸上,提高油墨的附着效果。同时,采用羟基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配合,能够在助剂的引发下,形成接枝的有机链段,使得油墨中获得网络结构,通过网络结构改善了油墨的附着效果。
其次,本申请技术方案中通过甘油单油酸酯和含仲羟基的聚酯多元醇作为硬软段配合制备聚氨酯,能够优化聚氨酯树脂分散在油墨中的粒径,提高了聚氨酯树脂在油墨中的分散性并优化了油墨的粘度。通过在聚氨酯树脂中引入了长链烷基基团、增加软段含量,能够有效降低油墨的极性以及表面能,提高油墨的湿润度,进一步改善了油墨的附着效果。
最后,本申请技术方案采用在油墨中添加了二维结构材料,二维结构材料为层状结构,层状结构能够在油墨表面形成连续的界面层,提高油墨的耐磨性以及耐冲击效果,降低油墨因摩擦或冲击破裂、剥离的可能性;并且层状结构较易发生插层现象,因此能够通过插层结构提高油墨与粘结剂之间的结合强度,增强油墨的附着力。
优选的,所述二硫化钼为经剥离处理的二硫化钼,所述剥离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取3-8:10-15:3-8:5-10:0.5-2的聚苯乙烯胶乳、乙二醇、乙醇、水和二硫化钼,搅拌混合,超声分散、超声粉碎,离心,保留上层清液,得到经剥离处理的二硫化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亚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亚新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209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