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702738.7 | 申请日: | 202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6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车轩;陈晓龙;田昌凤;李新丰;周寅;朱林;王小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李佳川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恢复 鱼类 生物多样性 物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包括物种池构建:在河流的河漫滩上沿河流流向,就地取材堆砌构建不同形状、面积的多个物种池,在各物种池中设置与河流干流连通的物种池入口和物种池出口,塑造适合不同种类鱼类产卵和栖息的水文条件;物种池连接:将同侧的相邻的两个物种池之间通过生态廊道连接,使鱼类能够在不同的物种池之间游动;越冬场所构建:在河流干流河道内沿河流流向挖设多个深潭,为鱼类提供越冬场所。本发明提供的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河流全流域的鱼类多样性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生境退化导致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温度升高造成的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两大全球性挑战。近些年,由于人为干涉,如在河流上开发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涉水建筑等,造成了部分河道河岸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导致适合各类生物生息的空间正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岸线生态功能退化,河流水文条件发生巨大改变,这种变化给河流生态系统和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对鱼类影响严重,这会导致鱼类的产卵、洄游、育肥等生态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危及鱼类的生存。
在鱼类栖息地不断被压缩、鱼类原生境保护范围非常有限的背景下,采取一定的生态修复工程手段,修复鱼类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河段尺度的生态恢复项目往往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尤其是难以重建河流的自然群落结构,生态恢复效果有限。因此,亟须一种能够对河流进行修复的方法,有别于河段尺度的生态修复,以恢复河流全流域的鱼类多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河流全流域的鱼类多样性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包括
物种池构建:在河流的河漫滩上沿河流流向,就地取材利用鹅卵石、碎石等非混凝土材料堆砌构建不同形状、面积的多个物种池,在各所述物种池中设置与河流干流连通的物种池入口和物种池出口,塑造适合不同种类鱼类产卵和栖息的水文条件;
物种池连接:将同侧的相邻的两个所述物种池之间通过生态廊道连接,使鱼类能够在不同的所述物种池之间游动;
越冬场所构建:在河流干流河道内沿河流流向挖设多个深潭,为鱼类提供越冬场所。
优选地,在各所述物种池入口设置阻流设施,降低进入各所述物种池的水流速度,保护所述物种池结构不会在洪水期损毁。
优选地,在所述阻流设施下游设置扰流坝,使所述物种池中形成高速流区、中速流区和低速流区。
优选地,所述阻流设施为半月形,且凸出的一侧朝向来流方向。
优选地,所述扰流坝包括呈八字形布局的两个扰流体。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恢复鱼类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池方法,在河漫滩堆砌形成的高低起伏的地形条件增加了河漫滩的表面积,为附着藻类、软体动物及多种底栖生物提供更多的空间,为鱼类幼苗提供天然饵料,发挥索饵场的功能,由于鱼类幼苗的活动能力较差,就近设置索饵场以及产卵、索饵区域的重叠部分保证了幼苗的成活率,物种池主要发挥鱼类种质保存池的作用,为增加不同河流段鱼类的种群数量提供来源,多个物种池之间采用生态廊道进行连接,使鱼类能够在不同物种池间洄游,保证不同物种池中鱼类的基因交流,提高遗传多样性水平,通过在河流干流河道内挖设多个深潭,为鱼类提供越冬场所,保证鱼类在冬季能够存活,本发明通过对河流进行整体性、流域性和系统性的生态修复,从而有效提高了河流全流域的鱼类多样性水平。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27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