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702728.3 | 申请日: | 2022-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4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媛;李改云;桂成胜;范东斌;沈云芳;晏婷婷;高水昌;戴雪枫;唐雨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升华云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25/28 | 分类号: | A01N25/28;A01N65/28;A01N25/08;A01N65/44;A01N65/06;A01N65/08;A01P1/00;A01P3/00;B27K3/00;A61L2/23;A61L10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霍苗 |
地址: | 31322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方 天然 植物 提取物 协同 抗菌 抗病毒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功能性缓释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多壳微胶囊,包括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负载于所述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介孔中的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包括茶叶提取物、竹叶提取物、雪松木提取物和穿心莲提取物;包覆于所述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表面的中壳,中壳的化学组成包括明胶、阿拉伯胶和硅烷偶联剂;包覆于所述中壳表面的外壳,外壳的化学组成包括聚乙烯亚胺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本发明采用多壳结构协同作用保证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在热压环境中保持抗菌、抗病毒性能,并通过稳定缓释实现持久抗菌、抗病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性缓释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由于细菌、病毒等会随着尘土、空气、飞沫进入室内,造成传染的风险。因此,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家装可能成为细菌、病毒等的扩散载体,建立安全、环保的抗菌抗病毒居家环境,在日用家装例如:地板、家具、墙纸、护墙表面等形成抗菌抗病毒保护层,能有效防止细菌和病毒感染。
目前常见的抗菌或抗病毒板材多是采用在表面涂覆无机系抗菌助剂,利用无机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来破坏或改变细菌或病毒的有机物,达到抗菌、灭活病毒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无机系抗菌助剂添加量大,对环境、pH值敏感,容易引发光催化,影响板材基底材料,而且长期使用表面易磨损失效,易造成重金属在人体内富集,损害身体健康。并且,抗菌和抗病毒效果通常也不可兼得。
天然植物的花、叶、茎、根、木、树皮、种子或果实的提取物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萜烯类、多酚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等,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抑菌杀菌功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业、日化等领域。但是单一的植物提取物广谱抗菌抗病毒效果较差,中国专利CN 113861739 A公开了一种含有蕲艾的抗菌抗病毒水性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专利采用 AB组分复配,形成协同增效抗菌抗病毒效果,其中A组分采用蕲艾、桉树和西红花植物提取物,B组分采用纳米银离子颗粒和埃康粉无机粉末,虽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效果,但存在重金属和不环保组分。同时,由于传统的天然植物提取物的使用环境较温和,持久性较弱,而人造板生产过程需要一定的高压、高温、酸碱环境,使得常规的乳液或玻璃态微胶囊壁材崩塌,导致抗病毒精油瞬间挥发或游离,难以起到持久抗病毒抑菌的效果。
中国专利CN 112176451 A公开了一种抗菌抗病毒纤维素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双层壁囊微胶囊结构,内层壁囊采用β-环糊精组分,外层囊壁采用多孔淀粉,该设计虽能有效避免包载物质的流失,但是双层囊壁均具有不耐压、不耐高温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具有耐高温、耐高压的特点,能够实现稳定、持久、缓释的广谱抗病毒抑菌功效,且不会对板材基底材料产生毒副作用,具有产业化广泛利用的价值。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协同抗菌抗病毒多壳微胶囊,包括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
负载于所述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介孔中的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所述复方天然植物提取物包括茶叶提取物、竹叶提取物、雪松木提取物和穿心莲提取物;
包覆于所述介孔SiO2纳米颗粒内壳表面的中壳,所述中壳的化学组成包括明胶、阿拉伯胶和硅烷偶联剂;
包覆于所述中壳表面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化学组成包括聚乙烯亚胺和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升华云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未经浙江升华云峰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7027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