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回流污泥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7110.2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88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莲;伍昌年;李地超;陈峰;王莉;郑侠;杨丹丹;凌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杜瑶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阜***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回流 污泥 无机 装置 污水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回流污泥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A2/O生化反应池、二沉池、无机减量装置,所述A2/O生化反应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工艺流程中污水生物处理部分的主流程为:进水→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二沉池→出水,好氧池混合液→缺氧池,二沉池污泥→无机减量装置→厌氧池,二沉池污泥在无机减量装置中进行污泥沉降和反硝化作用。本发明的无机减量装置可以通过沉降作用降低回流污泥中无机质含量,以此提高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与污泥浓度(MLSS)的比值,保持好氧池的活性微生物浓度;通过反硝化作用减少回流污泥中硝态氮含量、保障厌氧池厌氧环境,具有提升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回流污泥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包括A2/O工艺)将二沉池的部分污泥回流至生化池内,是平衡或提高生化池中活性微生物含量的一种方式。现有的污泥回流方式是用污泥回流泵将二沉池中一定量的污泥直接泵入厌氧池,这种运行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1)回流污泥普遍存在无机质含量偏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预处理阶段的格栅设置不合理、故障运行导致无机杂物漏滤及沉砂池不出砂、不设置初沉池等;二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活性微生物群体含量逐渐降低,无机成分逐步增加,回流污泥平衡或提高生化池中活性微生物含量的作用大大减弱,不利于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提升;
(2)回流污泥从二沉池直接进入厌氧池,期间在输泥管道中没有足够的污泥停留时间SRT,一则硝态氮不能被有效降低,增加了厌氧池中硝态氮含量,加剧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聚磷菌厌氧释磷过程,再则,回流污泥从二沉池直接进入厌氧池,对厌氧池的厌氧环境有影响,这两点均不利于系统脱氮除磷效率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目前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中回流污泥普遍存在无机质含量偏高、增加厌氧池中硝态氮含量从而抑制聚磷菌厌氧释磷过程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回流污泥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基于回流污泥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水脱氮除磷系统,包括A2/O生化反应池、二沉池、无机减量装置,所述A2/O生化反应池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所述无机减量装置设置于二沉池污泥回流至厌氧池管线途中,用于承接二沉池的回流污泥并经沉降作用和反硝化反应后回流至厌氧池,所述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5-45min。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泥停留时间SRT为30min。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机减量装置的污泥浓度维持在7.5-8.0g/L。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机减量装置沿污泥回流路线依次分隔形成第一沉淀脱氮区、第二沉淀脱氮区、第三沉淀脱氮区、第四沉淀脱氮区。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机减量装置为带进泥口和出泥口的矩形池体,矩形池体内通过相互平行设置的隔板分隔形成各个沉淀脱氮区,每块隔板上均开设有过泥孔,且相邻隔板上过泥孔高低交错设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矩形池体的进泥口处设有延伸至第一沉淀脱氮区内的进泥分配管,所述进泥分配管外端通过管道与进泥泵连接,所述进泥泵流量可调节。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矩形池体的出泥口处外接有出泥堰。
进一步改进在于,各个沉淀脱氮区的底部均设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通过管道与剩余污泥泵连接,用于排除污泥减量装置中沉降污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中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71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