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及用于植入柔性电极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97105.1 | 申请日: | 2022-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4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赵郑拓;李雪;包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5/294;A61B5/293;A61B5/00;A61N1/05;A61N1/36;A61N1/375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田菁 |
地址: | 20003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导 柔性 电极 方法 用于 植入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包括:将引导装置与所述柔性电极的第一接合部相接合,并使所述柔性电极的邻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引导装置附近;对所述柔性电极喷射液体,使得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第一段贴附在所述引导装置的第一表面上;以及用所述引导装置来引导所述柔性电极。本公开还涉及用于植入柔性电极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及用于植入柔性电极的系统。
背景技术
侵入式脑机接口是将能测定电信号和释放电信号的电极植入到脑中,通过检测到的电信号解码神经信号;也可通过植入的电极释放信号,调控大脑进而调控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电极收集的电信号解码可应用于假肢控制,帮助残障人士肢体功能恢复;电极电信号释放可应用于神经性疾病如癫痫的调控等。
在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应用中,电极的植入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为了减少电极在生物体内的排异反应以及减少植入损伤,柔性电极被开发出来。但柔性电极因为自身的“柔性”特点,使得它的植入更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及用于植入柔性电极的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包括:将引导装置与所述柔性电极的第一接合部相接合,并使所述柔性电极的邻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第一段位于所述引导装置附近;对所述柔性电极喷射液体,使得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第一段贴附在所述引导装置的第一表面上;以及用所述引导装置来引导所述柔性电极。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包括:用引导装置对所述柔性电极的第一端部施加拉力,以将所述柔性电极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柔性电极的固定装置上分离;对所述柔性电极喷射液体,使得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第一段靠近并贴附于所述引导装置;以及用所述引导装置将所述柔性电极引导到目标位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所述柔性电极包括被构造为适于与引导装置相接合的第一端部和连接到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段,所述第一段具有靠近所述第一端部的近端和远离所述第一端部的远端,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引导装置与所述第一端部相接合,并使所述第一段经所述第一段的远端被悬挂于固定装置上;以大致从所述第一段到所述引导装置的方向对所述柔性电极喷射液体,使得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所述第一段贴附在所述引导装置上;以及用所述引导装置引导所述柔性电极。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柔性电极的系统,包括:位于植入目标物的一侧的柔性电极固定装置,被配置为固定待植入的柔性电极;驱动装置,被配置为能够被大致定位在植入目标物到所述固定装置的延长线上并驱动用于引导柔性电极的引导装置大致朝向目标物运动,所述驱动装置还被配置为在所述引导装置与被固定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的柔性电极的第一接合部相接合之后,驱动所述引导装置运动以牵引柔性电极,从而将所述柔性电极至少部分地从所述固定装置上分离;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被定位为面向所述柔性电极的与所述固定装置分离的部分中的第一段和所述引导装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被配置为喷射具有大致从所述柔性电极的第一段到所述引导装置的指向的喷射力的液体,以便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所述第一段在所述喷射液体的作用下贴附于所述引导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还被配置为在所述柔性电极的至少所述第一段贴附于所述引导装置之后,继续驱动所述引导装置运动,以将所述柔性电极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一段的至少靠近所述第一接合部的部分植入目标物。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A至图1E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A至图2D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引导柔性电极的方法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71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