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GIS防尘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694487.2 | 申请日: | 2022-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5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 发明(设计)人: | 罗克伟;郭洪英;张伍康;李炜元;李连茂;唐斌;李敏;杨海;林思源;黄文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丘鸿超;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融合 算法 gis 防尘 环境 智能 监控 系统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GIS防尘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其在GIS防尘棚内设置由多个颗粒度传感器构成的分散式环境监测点阵;针对颗粒度传感器的误差,将所有颗粒度传感器当中的采集到的颗粒度数据进行数据融合,以监控棚内的颗粒度数量。以满足对GIS安装棚内部环境监测控制的需要以及智慧工地远程监控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GIS安装环境环境参数的信息管理、监测网络、和智能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GIS防尘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大电网的建设,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目前已经达到500kV、220kV等电压等级。而电压等级越高,GIS设备闪络故障率越高。电力GIS放电闪络故障是GIS故障的主要因素,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往往是GIS安装过程中环境清洁度低,空气湿度大。尘埃粒子杂物等进入GIS设备内部从而导致放电闪络。
因此现有技术规范规定了GIS设备安装过程中,温湿度、尘埃粒子个数、压差值必须满足一定指标。所以,实现对GIS安装环境的监控,对GIS安装过程中及时发现环境是否达标、安装是否合规以及后续的环境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GIS防尘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实现GIS安装环境温湿度、尘埃颗粒个数、压差值的高质高效监控与管理,适用于各种等级GIS安装环节中。
包括分散式环境监测点阵、中央处理单元、新风系统控制单元、GIS棚环境监测终端。环境监测单元通过内置的温湿度传感器、颗粒度传感器、压差计采集环境信息,所采集的数据通过通讯模块传送至中央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单元经过融合处理后,将数据传送至位于防尘棚棚体内的本地显示终端并通过远程通讯模块传送至远程显示显示终端。用户能够实时清晰的得知防尘棚棚体内的实时情况。将数据传送至位于棚外的新风系统控制单元,实现对新风系统的自动控制。满足对GIS安装棚内部环境监测控制的需要以及智慧工地远程监控的需求。
其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GIS防尘棚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GIS防尘棚内设置由多个颗粒度传感器构成的分散式环境监测点阵;
针对颗粒度传感器的误差,将所有颗粒度传感器当中的采集到的颗粒度数据进行数据融合,以监控棚内的颗粒度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将所有颗粒度传感器当中的采集到的颗粒度数据进行数据融合,以监控棚内的颗粒度数量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1:颗粒度传感器数值模糊化:
设分散式环境监测点阵共有n个颗粒度传感器,某一时刻第i个颗粒度传感器所采集到的颗粒度数值为Xi,各个颗粒度传感器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求得在该时刻,所有颗粒度传感器采集到的颗粒度数值的平均值:
则在该时刻,第i个颗粒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数值标准方差为:
颗粒度传感器的模糊隶属函数选择为三角型,将第i个颗粒度传感器的采集数值作为三角形中心,将四倍标准方差作为三角形的范围,在该时刻,第i个颗粒度传感器采集的模糊数值为:
Ai={A1i,A2i,A3i}={Xi-2σ2,Xi,Xi+2σ2};
步骤S2:各颗粒度传感器数值权重计算:
根据模糊数的距离计算公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福建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944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富氢水生成系统
- 下一篇:一种立式退火炉热段瓢曲自动控制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