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85195.2 | 申请日: | 2022-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54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赵百孝;赵炜华;陈则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H39/06;A61H2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慧之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4 | 代理人: | 高彬 |
地址: | 400067 重庆市南岸区经开区花园村街道***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电热 治疗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包括前端组件和控制主机,所述前端组件和控制主机之间通过导线配套连接使用,所述前端组件包括多功能连接器和针具,所述针具包括针柄、针管和定位环,所述所述针柄和针管之间通过定位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环与壳体之间过盈配合,所述针柄和针管内置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的两端头分别与针柄、针管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伸缩弹性正负极触点,所述伸缩弹性正负极触点分别与针柄、针管外侧壁之间对应接触连接。本发明具有恒温加热和震动刺激功能,采用特殊设计的针具刺入人体的腧穴或经络组织及患处,达到中医传统针法的捻动和松解手法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
背景技术
电热针疗法源于传统的针灸治疗,即针上加灸,但该技术存在加热温度不容易控制(烫伤或温度不够)及艾烟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中医技术的发展,电热针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是将现代恒温加热技术结合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及《内经》“燔针”、“焠刺”的理论,集现代科技为一体的中西融合创新,一般都由治疗仪主机控制系统、电热针针具及连接导线组成。通过特殊的针具刺入人体的腧穴或经络组织及患处,通过针法及灸法达到可控可调的治疗目的。
目前已有40通道、20通道的电热针或内热针治疗产品问世,功能相对单一,只有加热功能,针具过粗,患者治疗时引起疼痛,导致患者有抵触情绪。
为此,提出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以解决上述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多功能电热针治疗仪,包括前端组件和控制主机,所述前端组件和控制主机之间通过导线配套连接使用,所述前端组件包括多功能连接器和针具,所述多功能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与针具之间夹接,所述针具包括针柄、针管和定位环,所述针柄和针管均采用导电金属材料制成,所述针柄和针管之间通过定位环固定连接,所述定位环采用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定位环起到隔离针柄和针管以及固定针柄和针管的作用,所述定位环与壳体之间过盈配合,所述针柄和针管的内部均为空心结构,所述针柄和针管内置有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的两端头分别与针柄、针管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壳体上设有伸缩弹性正负极触点,所述伸缩弹性正负极触点分别与针柄、针管外侧壁之间对应接触连接,所述壳体侧面设有震动片。
具体的,所述加热组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的两端头分别与针柄、针管内侧壁接触连接。
具体的,所述针管远离针柄的一侧呈圆锥形结构。
具体的,所述针管的外径为0.3~0.5mm。
具体的,所述震动片为震动马达。
具体的,所述多功能连接器还包括线束,所述线束设置于壳体的下端,所述线束内设有四线导线,四线所述导线包括加热正极接线、加热负极接线、震动正极接线和震动负极接线,所述伸缩弹性正负极触点通过加热正极接线、加热负极接线与控制主机电气连接,所述震动片通过震动正极接线、震动负极接线与控制主机电气连接。
具体的,所述控制主机内部设有微控制器和可充电电源,所述控制主机的前端设有显示屏和触摸按键区,所述显示屏设置于触摸按键区的上方,所述触摸按键区设置有多个控制按键,所述控制主机的顶端设有6个连接通道接口,位于每个多功能连接器上的线束与对应连接通道接口相连,所示6个连接通道接口、显示屏、控制按键、可充电电源分别与微控制器电气连接,所述显示屏的尺寸为10.4英寸。
具体的,还包括电源适配器,所述可充电电源与电源适配器电气连接。
具体的,所述控制按键的内部设有背光灯,所述背光灯与微控制器电气连接,所述控制主机的侧面还设有蜂鸣器和电源开关,所述蜂鸣器、电源开关分别与微控制器电气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51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