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84231.3 | 申请日: | 2022-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73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梁禹翔;叶芳芳;冯华军;邹燕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晓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1/461;H02J7/35 |
代理公司: | 杭州正南创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60 | 代理人: | 卢斌锋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州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沿海地区 河道 原位 治理 太阳能 | ||
一种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包括生物电极系统和太阳能偏压系统,所述的生物电极系统包括负载浮盆及镶嵌在浮盆下的电极系统,生物电极位于河道水位以下;所述的太阳能偏压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和控制柜,控制柜中主要为稳压直流电源及蓄电池,稳压直流电源通过导线与生物电极系统相连。本发明提供以钛纳米阵列为生物电极,即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导电性、延展性,又具有非常优异的抗腐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
背景技术
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为有机物和氮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可生化性较好,极易降解,但这些污染物分散于大体量水体环境时,由于浓度较低,极大的提高了处理难度。目前河道环境治理主要分为原位治理与异位治理,原位治理包括生态修复、生态景观建设、生物填料、底泥修复、河道充氧曝气等多种手段,异位治理则是通过旁路建设各类污水站,将河道水体抽入污水站有效处理后再排入河道。这两类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原位处理因更加生态环保、效果持久,被主要使用。原位处理主要依赖于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非常受限于河道水体本身污染情况,若水体存在污染非常严重、水体含盐量高、有毒性污染物排入等情况,原位治理往往难以见效,甚至完全失效。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道均适合采用原位生态处理,但在沿海地区,其河道为水系的终端并接近入海口,由于沿途经过大量的城市乡村,污染情况往往最为严重,一般为IV类或V类水质。但是由于该区域河道与海水混合,且存在一定涨潮倒灌问题,该区域河道盐度极高,一般在0.5g/L左右,特殊时期提高到十几mg/L。由于微生物较难承受如此高盐环境及水质冲击,沿海地区高盐河道治理较为困难,难以采用原位生态处理工艺。异位处理也面临着盐度对微生物的冲击,此外氯离子对于各类设备、水泵等也具有严重的腐蚀问题,导致异位处理设备使用寿命不长。
专利CN202122226276.X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强化法的海水养殖尾水治理系统,通过培养耐盐好氧反硝化细菌来实现海水养殖尾水的治理,本领域人员均值反硝化细菌为厌氧菌,该专利中培养耐盐好氧反硝化菌在本领域中非常困难,此外菌剂的投加并不适用于流动性极大河道环境。专利CN201911391773.6提出了一种海洋水体污染治理的装置及修复方法,该方法采用太阳能为动力,通过将石油降解菌液喷射到海面上用于去除浮油,该方法与本专利所针对污染物不同。另外还有大量专利提出了高盐废水的治理,但均只针对少量的污水采用设备形式进行处理,现有技术中并未有与高盐河道原位治理相关的技术。
同时,沿海地区由于定时的涨潮倒灌问题,河道水体盐度较高,且存在定时的盐度波动,传统生化单元、生态治理工艺均无法有效抗击该盐度波动,而旁路治理设备等则投资大、不持久,且在沿海地区使用寿命短。
传统电刺激受限于电极材料,碳材料生物兼容性好但由于其高电阻、差延展、易破碎问题,难以扩大应用,金属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扩大应用性,但生物兼容性差,目前主要通过电极修饰来改善金属材料电极的兼容性,其中主要的电极材料仅有不锈钢,但是在高盐河道,高浓度的氯离子对电极有非常严重的腐蚀问题,导致电刺激微生物系统在该环境下无法使用。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涉及一种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本发明提供以钛纳米阵列为生物电极,即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导电性、延展性,又具有非常优异的抗腐蚀性能。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包括生物电极系统和太阳能偏压系统,所述的生物电极系统包括负载浮盆及镶嵌在浮盆下的电极系统,生物电极位于河道水位以下;所述的太阳能偏压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和控制柜,控制柜中主要为稳压直流电源及蓄电池,稳压直流电源通过导线与生物电极系统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沿海地区高盐河道原位治理太阳能浮盆适用于盐度范围为0.5g/L~40g/L的河道。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电极系统设置电极材料的厚度为0.1~0.5mm的钛纳米阵列生物电极,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晓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晓水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84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