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器皿生产用循环降温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70055.8 | 申请日: | 202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77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倪明发;圣绍杰;倪菊花;梁永旗;万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晶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31/00 | 分类号: | F25D31/00;F25D17/02;F25D17/08;F25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袁江琴 |
地址: | 238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器皿 生产 循环 降温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器皿生产用循环降温装置及其方法,包括降温组件、循环冷却组件、冷凝水回收箱和弹性回流管,冷气组件中的抽取泵通过抽料头抽取冷却水,并输送至冷气发生器中制备冷气,最后通过输送阀管和冷气喷头向下喷洒冷气,使设备内处于冷气环境中,由冷气组件于冷凝水回收箱进行往复循环,以提高冷却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并有效降低降温成本,同时循环冷却组件中的循环泵利用进料管抽取冷却水,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循环换热管中,由循环换热管与玻璃器皿工件接触并换热,换热后则进入另一侧的循环冷却组件中准备下一次的循环,利用左右两侧的两组循环冷却组件实现循环换热管内部的冷却水循环输送,从而对玻璃器皿工件进行换热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器皿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玻璃器皿生产用循环降温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玻璃干燥皿是玻璃器皿底层防止硅胶作为干燥机来实现密封干燥作用,再经室温自然冷却,当温度较高的物品放入其中时,玻璃器皿表面温度快速升高,热量很难传导出来,冷却速度慢,且冷却速度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大,同时自然降温所消耗的时间较长,且降温冷却的效果较差。
专利号为CN202022189013.1提供了玻璃器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在对玻璃器皿进行冷却时,通过风机转动将吸水材料中的水分挥发,水分在挥发的过程中吸收玻璃器皿产生的热量达到冷却的目的,并且玻璃器皿在冷却塔的转动下可以全方位进行降温,且风机使得冷却仓内的空气对流,使得玻璃器皿内部也可同时达到降温的目的,并且吸盘承载装置可以对不同大小形状的玻璃器皿进行吸附,且升降杆可升降,使得玻璃器皿便于收集放置。
上述专利存在以下问题:
1、在进行冷却降温时,水分挥发后无法进行循环使用,导致该类设备在进行冷却降温时需消耗大量水资源;
2、设备内部在进行多组玻璃器皿冷却降温后,设备内的环境温度升高,导致实际降温效果逐渐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玻璃器皿生产用循环降温装置及其方法,将冷却水倒入至冷凝水回收箱内的回收外壳中,由输送泵通过内置管和抽取头抽取,并利用弹性回流管输送至冷气组件中,冷气组件中的抽取泵通过抽料头抽取冷却水,并输送至冷气发生器中制备冷气,最后通过输送阀管和冷气喷头向下喷洒冷气,使设备内处于冷气环境中,而后续液化的冷气则经过下方的渗漏孔后,进入至冷凝水回收箱中,同时循环冷却组件中的循环泵利用进料管抽取冷却水,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循环换热管中,由循环换热管与玻璃器皿工件接触并换热,换热后则进入另一侧的循环冷却组件中准备下一次的循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璃器皿生产用循环降温装置,包括降温组件、循环冷却组件、卡扣螺栓、冷凝水回收箱、组装螺栓和弹性回流管,所述降温组件的左右两侧中心处安装循环冷却组件,所述循环冷却组件上安装卡扣螺栓,所述降温组件的底部安装冷凝水回收箱,所述冷凝水回收箱上安装组装螺栓,所述冷凝水回收箱的左右两侧中心处分别安装弹性回流管。
优选的,所述降温组件包括组件外壳、冷气组件、螺栓卡嵌孔、渗漏孔、电机箱和驱动电机,所述组件外壳的顶部安装冷气组件,所述组件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螺栓卡嵌孔,所述组件外壳的底部设有渗漏孔,所述组件外壳的内侧底端中心处设有电机箱,所述电机箱内安装驱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降温组件还包括连接轴、工件承接槽、冷却套管、循环换热管、输送管和螺纹接口,所述驱动电机的上侧安装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末端安装工件承接槽,所述工件承接槽的外侧设有冷却套管,所述冷却套管的内部设有循环换热管,所述循环换热管的末端安装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末端安装螺纹接口。
优选的,所述冷气组件包括物料外壳、进料接口、循环接口和抽取泵,所述物料外壳的顶部设有进料接口,所述物料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循环接口,所述物料外壳的内部底端设有抽取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晶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晶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700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