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甾醇总量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54018.8 | 申请日: | 2022-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4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协光;李意;严虞虞;林宇豪;苏佳婷;李锦才;黄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谢晓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总量 快速 检测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检测植物甾醇总量的前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待测样品,加入内标溶液和水,在室温下超声波水浴处理;S2:向经过步骤S1处理的溶液加入皂化剂,在室温下超声波水浴处理后,进行加热处理,完成皂化;S3:将经过步骤S2处理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萃取液进行萃取,萃取完成后,进行离心,提取上层有机液层,向上层有机液层加入脱水剂进行脱水,用氮气吹干;S4:向步骤S3所制得的浓缩液中加入硅烷化试剂,加热处理后,冷却至室温,制得待测样品。采用本发明的前处理方法,使得在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前处理中不需要制备氧化铝柱和配制展开剂,有效地简化了前处理的步骤,从而降低了检测的成本和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甾醇总量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甾醇是植物中的一种活性成分,与胆固醇具有同样的环状结构,区别在于其侧链不同。研究表明,植物甾醇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功能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领域。人体不能转化合成植物甾醇,只能通过食物摄取。植物甾醇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中,在植物油中含量较高,是人体摄取植物甾醇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在植物甾醇检测方面尚未形成强制性标准文件,然而植物甾醇组分多,现有研究方法步骤繁琐,检测成本大,导致植物甾醇的质量控制不能大规模开展。目前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质谱法等。
薄层色谱法,检测前的处理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一定吸附剂与展开剂中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差异,使各个被测组分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最后达到分离的一种方法,可用于甾醇的分离、纯化和检测。薄层色谱法应用在甾醇检测领域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定性鉴别,通过良好的分离,根据斑点的比移值(retention factor,Rf)和颜色深浅,判断某甾醇的存在与否,二是定量测定,对上述薄层板进行扫描,利用标准曲线可以准确测出样品中甾醇的含量。薄层色谱法的样品前处理比较繁琐且重复性差。
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时,在经过皂化之后还需冷冻2h,从而导致前处理比较费时。
现有的气相色谱法适合于分析挥发性强的物质,而对于发挥性弱、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往往不能直接进样分析,需将这类物质进行适当的化学处理转化成相应的挥发性衍生物,这类物质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植物甾醇分子中含有极性羟基,挥发性差,在高温下容易失水或者分解,所以需要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才能得到很好的分离。目前一般的衍生化方法包括硅烷化、酯化和酰化。前处理分离甾醇时,一般使用HP-5等非极性柱进行过柱,现有的气相质谱法在前处理阶段同样需要过柱,因此现有的气相色谱法或者气相质谱法的前处理方法均操作繁琐。
由上述可知,现有的植物甾醇检测方法的前处理,操作均较为繁琐,费时费力,从而使得导致植物甾醇的检测不能大规模开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甾醇总量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植物甾醇检测方法的前处理操作繁琐,从而导致检测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植物甾醇总量快速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待测样品,加入内标溶液和水,在室温下超声波水浴处理;
S2:向经过所述步骤S1处理的溶液加入皂化剂,在室温下超声波水浴处理后,进行加热处理,完成皂化;
S3:将经过所述步骤S2处理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加入萃取液进行萃取,萃取完成后,进行离心,提取上层有机液层,向上层有机液层加入脱水剂进行脱水,用氮气吹干,得到浓缩液;
S4:向所述步骤S3所制得的浓缩液中加入硅烷化试剂,加热处理后,冷却至室温,制得待测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未经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540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