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53304.2 | 申请日: | 2022-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6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梁立超;朱忠浩;张耀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美菱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56 | 分类号: | A47J31/56;A47J31/52 |
代理公司: | 合肥洪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4 | 代理人: | 张悦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出水 温度 补偿 饮水机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饮水机设定温度为Ts,温度检测单元检测饮水机进水口、出水口处的温度;温度补偿单元检测当前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计算补偿温度T0,进而得到补偿后的设定温度为Ts+T0;主控单元控制加热单元按照补偿后的设定温度Ts+T0进行加热,直至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本发明通过增加温度补偿单元,用以检测产品所处环境的温度;根据当前环境温度,确定补偿温度T0,得到补偿后设定温度为Ts+T0来进行加热;从而确保实际出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软件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即热饮水机产品一般根据安装在加热体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温度传感器来采集实时水温,从而控制加热体进行加热,根据采集到的温度值调节加热功率,使得出水温度达到设定值并保持稳定。
由于出水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距离实际的出水口有一定距离,并且由于环境温度影响,使得实际接到水杯中的水的温度并不能达到所设定的温度,进而对使用体验有一定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在设计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通过增加温度补偿单元,用以检测产品所处环境的温度;根据当前环境温度,确定补偿温度T0,得到补偿后设定温度为Ts+T0来进行加热;从而确保实际出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提高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出水温度补偿的即热饮水机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分别与温度检测单元、加热单元、抽水控制单元和温度补偿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温度检测单元检测饮水机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并传输至主控单元;所述温度补偿单元检测饮水机周围的环境温度数据并传输至主控单元;所述主控单元控制加热单元对饮水机管路中的水进行加热,所述抽水控制单元控制水泵的运行功率调节抽水速度;
控制系统按以下步骤运行:
S1:饮水机设定温度为Ts,启动加热后,温度检测单元检测饮水机加热体进水口、出水口处的温度;
S2:温度补偿单元检测当前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计算补偿温度T0,进而得到补偿后的设定温度为Ts+T0;
S3:主控单元控制加热单元按照补偿后的设定温度Ts+T0进行加热,直至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
优选地,所述补偿温度T0根据饮水机周围的环境温度数据进行计算,当环境温度小于等于15℃时,T0取值为3;当环境温度处于16-20℃的范围时,T0取值为2;当环境温度大于20℃时,T0取值为1。
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单元包括若干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饮水机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用于检测饮水机的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
优选地,所述加热单元采用金属加热管或石英加热管。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增加温度补偿单元,用以检测产品所处环境的温度;根据当前环境温度,确定补偿温度T0,得到补偿后设定温度为Ts+T0来进行加热;从而确保实际出水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值,提高用户体验。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美菱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合肥美菱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533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分离纯化乙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三维多孔硅氧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