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粉尘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10648404.6 | 申请日: | 2022-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25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左敬友;牛志敏;张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10 | 分类号: | B01D46/10;B01D46/48;B01D46/681 |
代理公司: | 深圳博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884 | 代理人: | 何丽娟 |
地址: | 253000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境 粉尘 自动化 监测 除尘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粉尘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安装机构,转动风轮,使含有粉尘的空气经过过滤板向上移动,通过过滤板的过滤,将空气中的粉尘过滤掉,在过滤板发挥过滤作用的同时,通过不完全齿轮与滑动件的传动,使得滑动件通过连接部带动过滤板在内槽中往复移动,通过使过滤板与主体摩擦接触,将过滤板上的粉尘刮涂掉,这样可在过滤板发挥作用的同时,使过滤板通过不断地往复移动来对粉尘进行清理,以防止粉尘堵塞过滤板底部,解决了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而言,其过滤结构不完善,在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时,大颗粒粉尘容易阻塞过滤板的底部,从而影响过滤板的过滤效率,使得需要人工频繁对过滤板进行清理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境粉尘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粉尘,而粉尘通过不同直径可分为三类:飘尘、降尘和总悬浮微粒,由于粉尘很难通过人工进行清理,因此,在清理时人们通常会借助除尘设备来对空气进行降尘。
例如申请号:CN201310143707.3中涉及一种滤筒式除尘机组,它包括具有入风口以及出风口的机壳、安装座、位于机壳内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芯管、固定设置在芯管上端的文氏管、套设在所述芯管上且与所述芯管之间具有空腔的滤筒、固定设置在所述芯管下端的下封板,所述文氏管包括本体、位于本体的外部边缘的凸起,所述文氏管插设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滤筒的上端与所述凸起的下部相抵住,所述滤筒的下端与所述下封板相抵住,所述除尘机还包括一从所述文氏管的上方开口端朝所述滤筒内吹入压缩空气的清灰装置。
然而,就目前传统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而言,其过滤结构不完善,在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时,大颗粒粉尘容易阻塞过滤板的底部,从而影响过滤板的过滤效率,使得需要人工频繁对过滤板进行清理,且现有的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中,不能按照不同直径对粉尘进行自动的分类收集,使得收集的粉尘混杂,不方便后期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粉尘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其具有活动安装的过滤板,能够在对粉尘过滤时,通过活动将附着到过滤板底部的粉尘颗粒刮涂掉,从而避免过滤板阻塞。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粉尘自动化监测除尘系统,具体包括:
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有主体、内槽和不完全齿轮,所述主体中间位置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内槽开设在主体的内侧,且内槽贯穿主体,并且内槽与主体内的圆形通孔相连通;所述不完全齿轮设有两组,且不完全齿轮通过电机安装在主体的前侧两端;所述安装机构上设有外接组件,且外接组件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分别插接在主体的两端,且上壳体中检测器内的控制单元与连接不完全齿轮的电机电性连接;所述安装机构内设有两组连接部,且连接部的滑块滑动安装在内槽前侧两侧的中间位置,滑块两侧与内槽中的弹性件相接触,所述连接部中活动块的外侧卡合在安装机构中滑动件中的卡槽内,且活动块的固定杆插接在安装机构中过滤板的固定孔内;所述外接组件上设有收集组件,且收集组件的固定件设在下壳体的底部,并且固定件与下壳体相连通,所述收集组件中调节螺杆所连接的电机与上壳体中检测器内的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滑动件和卡槽;所述滑动件滑动安装在主体的前侧,且滑动件两侧的齿条与不完全齿轮相啮合;所述卡槽开设在滑动件中间位置,且卡槽贯穿滑动件前后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过滤板和固定孔;所述过滤板插接在内槽中,且过滤板中间等列开设有过滤孔,并且过滤板两侧设有拉杆;所述固定孔共设有四组,且固定孔对称设在过滤板两端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外接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内部设有连接电机的风轮,且上壳体上开设有出风口,并且上壳体上设有粉尘检测器,检测器内设有信息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下壳体处在上壳体的下端,且下壳体上设有进风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8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