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48255.3 | 申请日: | 202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892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雷海清;刘海英;王增;吴家森;叶丽敏;王剑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公益林和国有林场管理总站(浙江省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08 | 分类号: | G01N1/08;G01N1/28;G01N1/34;G01N1/38;G01N33/00;G01N33/24;G06Q10/1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长沙都创云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74 | 代理人: | 夏轩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杉木 人工林 生态系统 能力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其包括对杉木中龄林以间伐强度进行分区,共分为低区、中区、高区以及对照区,低区间伐强度为10%、中区间伐强度为20%、高区间伐强度为30%,对照区不采伐;采样后得到各区内的总碳储量,基于得到的各区的碳储量来确定当前地区杉木中龄林的抚育间伐强度。本发明提供的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杉木林进行抚育间伐以及施肥,来提高当前区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木管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栽培最广、生长较快的用材树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对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意义,在水源涵养、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生态效益。因此,杉木人工林经营的好坏,势必影响着我国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整体的成败。
当前,我国杉木人工林经营模式相对比较粗放,一般按照经验模式进行,即固定的主伐(皆伐)年龄,以及林木生长过程中固定的2-3次抚育采伐,并未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定向培育目标进行具体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伐育措施,进而导致难以有效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处理方法包括对杉木中龄林以抚育间伐强度进行分区,共分为低区、中区、高区以及对照区,低区间伐强度为10%、中区间伐强度为20%、高区间伐强度为30%,对照区不采伐;
在每个区设置至少3个20×20m的固定样地,在每个样地中按S形布设至少5个土壤采样点;
在去除地表枯枝落叶后,通过土钻法分层采集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共5层土样;
将同一样地中5个采样点同层次的土壤样品混合均匀后自然风干过筛;
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用100cm3环刀测定0-50cm各土层的土壤容量;
根据公式S=∑(Ci×Di×Bi)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其中,S为土壤有机碳储量,i为土壤层次,Ci为土壤有机碳含量,Di为土层厚度,Bi为土壤容重;
基于得到的各区的总碳储量来确定当前地区杉木中龄林的抚育间伐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对所述低区、中区和高区进行施肥处理来得到以得到各区域内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碳储量。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低区、中区以及高区中均设置四个施肥区以及一个对照区,在四个所述施肥区中的其中四个进行施肥处理,所述对照区不施肥,所述低区、中区以及高区中的四个所述施肥区的施肥材料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低区、中区以及高区中的四个所述施肥区分别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以及氮磷钾肥。
在一实施例中,氮肥的含氮率为46%,磷肥的含磷率为14%,钾肥的含钾率为60%,氮磷钾肥中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1:1:1。
在一实施例中,施肥的量均为0.3kg/株,采用环状、沟湿的方式进行施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低区、中区以及高区中均设置四个施肥区以及一个对照区的步骤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每个样地中按S形布设至少5个土壤采样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公益林和国有林场管理总站(浙江省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省公益林和国有林场管理总站(浙江省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82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