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能互补灾备数据中心热管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210641095.X | 申请日: | 2022-06-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38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 发明(设计)人: | 凌云志;李晓昭;赵鹏;折晓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F24D3/18;F24D19/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淮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5 | 代理人: | 薛茹丹 |
| 地址: | 221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能 互补 数据中心 管理 系统 | ||
1.一种多能互补灾备数据中心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冷模块(1)、地下水源制冷模块(2)、机械制冷模块(3)、地源热泵管理模块(4)和流体分配单元(601);
所述空冷模块(1)位于地上,其包括填料塔(101)、表冷器(102)、排风机(103)、循环水泵(104)、板式换热器一(105)、阀门一(106)、阀门二(107)、回水水泵一(108)、蓄冷罐一(109)、充冷阀一(110)、保冷阀一(111)和放冷阀一(112);
所述地下水源制冷模块(2)包括地下水源(201)、供水水泵(203)、原水循环阀组(204)、板式换热器二(205)、回水水泵二(206)、冷却水循环阀组(207)、蓄冷罐二(208)、充冷阀二(209)、保冷阀二(210)和放冷阀二(211);所述机械制冷模块(3)位于地下,其包括空冷单元和水冷单元,所述空冷单元包括冷凝器一(301)、蒸发器一(302)、压缩机一(303)、膨胀阀一(304),所述水冷单元包括冷凝器二(305)、蒸发器二(306)、压缩机二(307)和膨胀阀二(308);
所述地源热泵管理模块(4)位于地下,其包括地埋管(401)、地埋管控制阀组(402)、热泵机组(403)、生活热水模块(404)和制冷采暖模块组(405);所述生活热水模块(404)设置在办公场所(5)中,其包括水阀(406)、生活热水循环水泵(407)、热水储水装置(408)、电加热器(409)和取水装置(426);所述制冷采暖模块组(405)设置在普通区(7)中,其包括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组一(410)、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组二(411)、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组三(412)、制冷蓄冷控制阀组(413)、蓄冷罐三(414)、采暖控制阀组(415)、板式换热器三(416)、风机盘管控制阀组(417)、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组(418)、风机盘管(419)、充冷阀三(420)、保冷阀三(421)和放冷阀三(422);
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设置在主机房(6)中;
所述表冷器(102)至少为2个,安装在所述填料塔(101)的外表面,所述排风机(103)安装在所述填料塔(101)的顶部排气口中;所述循环水泵(104)的吸水口与所述填料塔(101)底部的排水口连接,其排水口依次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一(105)的一次侧与所述冷凝器一(301)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冷凝器一(301)的出水口与所述表冷器(10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表冷器(102)的出水口与所述填料塔(101)内部的液体喷淋器连接;所述压缩机一(303)的吸气口、排气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一(302)的冷媒出口、冷凝器一(301)的冷媒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一(302)的冷媒进口通过所述膨胀阀一(304)与所述冷凝器一(301)的冷媒出口连接;所述回水水泵一(108)的吸水口与设置在所述主机房(6)中的流体分配单元(60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回水水泵一(108)的排水口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一(105)的二次侧与所述阀门一(106)的一端连接,所述阀门一(106)的另一端分为两路,一路通过所述阀门二(107)与所述回水水泵一(108)的排水口连接,另一路与所述蒸发器一(30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一(302)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充冷阀一(110)与所述蓄冷罐一(109)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蓄冷罐一(109)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放冷阀一(112)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一(302)的出水口还通过所述保冷阀一(111)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原水循环阀组(204)由原水循环阀A(212)和原水循环阀B(213)组成;所述冷却水循环阀组(207)由冷却水循环阀A(214)和冷却水循环阀B(215)组成;所述供水水泵(203)的吸水口通过主供水管路与所述地下水源(201)连接,其排水口依次通过所述原水循环阀组(204)中的所述原水循环阀A(212)、板式换热器二(205)的一次侧与所述冷凝器二(305)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凝器二(305)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原水循环阀B(213)与主回水管路的一端连接,主回水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地下水源(201)连接;
所述压缩机二(307)的吸气口、排气口分别与所述蒸发器二(306)的冷媒出口、冷凝器二(305)的冷媒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二(306)的冷媒进口通过所述膨胀阀二(308)与所述冷凝器二(305)的冷媒出口连接;所述回水水泵二(206)的吸水口通过所述冷却水循环阀A(214)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出水口连接,其排水口与所述蒸发器二(306)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蒸发器二(306)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二(205)的二次侧与所述冷却水循环阀B(215)的一端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阀B(215)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充冷阀二(209)与蓄冷罐二(208)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蓄冷罐二(208)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放冷阀二(211)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阀B(215)的另一端还通过所述保冷阀二(210)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地埋管路控制阀组(402)由地埋管路控制阀A(423)、地源侧水泵(424)和地埋管路控制阀B(425)组成,所述地源侧水泵(424)的吸水口通过地埋管路控制阀A与所述地埋管(401)的供水口连接,其排水口与所述热泵机组(403)地源侧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03)地源侧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地埋管路控制阀B(425)与所述地埋管(401)的回水口连接;
所述热泵机组(403)用户侧的出水口一、用户侧的回水口一分别与所述生活热水循环水泵(407)的吸水口、热水储水装置(408)的出水口一连接,所述生活热水循环水泵(407)的排水口与所述热水储水装置(408)的进水口一连接,所述热水储水装置(408)的出水口二与所述电加热器(409)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电加热器(409)的出水口通过连接有多个取水装置(426)的循环管路与所述热水储水装置(408)的进水口二连接,所述热水储水装置(408)的供水管路上串接有所述水阀(406);
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组一(410)由制冷采暖控制阀一A(427)、制冷采暖水泵一(428)和制冷采暖控制阀一B(429)组成,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组二(411) 由制冷采暖控制阀二A(430)、制冷采暖水泵二(431)和制冷采暖控制阀二B(432)组成;所述制冷蓄冷控制阀组(413) 由制冷蓄冷控制阀A(433)、制冷蓄冷水泵(434)和制冷蓄冷控制阀B(435)组成;所述风机盘管控制阀组(417) 由风机盘管控制阀A(436)、风机盘管水泵(437)和风机盘管控制阀B(438)组成;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组三(412)由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A(439)和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B(440)组成;所述采暖控制阀组(415)由采暖控制阀A(441)和采暖控制阀B(442)组成;所述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组(418)由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A(443)、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B(444)组成;所述风机盘管(419)的数量为多个,所述风机盘管(419)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串接有所述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B(444)和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A(443);
所述制冷蓄冷水泵(434)的吸水口通过所述制冷蓄冷控制阀A(433)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出水口连接,其排水口分别与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二B(432)的进水口、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A(439)的一端相连,所述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A(439)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采暖控制阀A(441)的出水口、制冷采暖控制阀一B(429)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采暖控制阀A(441)的进水口依次通过所述板式换热器三(416)的一次侧与所述采暖控制阀B(442)的出水口相连,所述采暖控制阀B(442)的进水口分别与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一A(427)的出水口、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B(440)的一端相连,所述制冷采暖模块控制阀三B(440)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二A(430)的出水口、制冷蓄冷控制阀B(435)的进水口相连;所述风机盘管水泵(437)的吸水口与所述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A(443)的出水口连接,其排水口依次通过所述风机盘管控制阀A(436)和板式换热器三(416)的二次侧与所述风机盘管控制阀B(438)的进水口连接,所述风机盘管控制阀B(438)的出水口与所述风机盘管单体控制阀B(44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制冷蓄冷控制阀B(435)的出水口通过充冷阀三(420)与蓄冷罐三(414)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蓄冷罐三(414)的出水口通过所述放冷阀三(422)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制冷蓄冷控制阀B(435)的出水口还通过所述保冷阀三(421)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601)的进水口连接;
所述制冷采暖水泵一(428)的吸水口与所述热泵机组(403)用户侧的出水口二连接,其排水口与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一A(427)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03)用户侧的回水口二通过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一B(429)与采暖控制阀A(441)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制冷采暖水泵二(431)的吸水口与所述热泵机组(403)用户侧的出水口三连接,其排水口与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二A(43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泵机组(403)用户侧的回水口三通过所述制冷采暖控制阀二B(432)与所述制冷蓄冷水泵(434)的出水口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4109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购计划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预写式日志的处理方法、存储介质与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