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38167.5 | 申请日: | 2022-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93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赵红宇;王哲龙;仇森;郝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21/20 | 分类号: | G01C21/20;G01C21/16;H04W64/00 |
代理公司: | 大连大工智讯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44 | 代理人: | 梁左秋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信息 融合 室内 定位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100,建立Wi-Fi指纹数据库,所述Wi-Fi指纹是Wi-Fi的一组信号强度;
步骤200,实时采集用户的Wi-Fi信号强度数据和行人运动数据;
步骤300,利用用户的Wi-Fi信号强度数据,确定行人的初始位置并实时提供定位结果;
步骤301,将用户的Wi-Fi信号强度数据与Wi-Fi指纹数据库进行在线位置匹配,先进行位置粗查询,确定行人所在区域,得到该区域下采集的Wi-Fi指纹数据;
步骤302,基于加权欧氏距离的WKNN算法进行Wi-Fi指纹位置精确匹配,进而确定行人的初始位置;
步骤400,利用用户的行人运动数据,进行行人航位推算定位;
步骤401,根据用户的行人运动数据,并将步骤300确定的行人的初始位置作为行人行位推算的初始位置,通过Madgwick AHRS算法将加速度计与磁力计融合进行姿态解算,从而得到手机的俯仰角、横滚角、航向角,进而确定行人航向角;
步骤402,通过解算出的手机姿态的俯仰角与横滚角,进行手机与行人之间的坐标系转换,通过得到的行人的三轴加速度进行行人步态分析,并在Z轴加速度峰值检测的基础上利用动态时间规整算法进行跨步检测,将有效地过滤非正常跨步动作,而得到行人跨步;
步骤403,最后以Z轴数据为基础,选用非线性步长模型,解算行人跨步步长,实现行人航位定位推算;
步骤500,利用粒子滤波的方法,对步骤300所得的Wi-Fi定位结果、步骤400所得的行人航位推算定位结果以及室内地图信息进行融合,得到最优的室内定位结果;
步骤501,获取已知的室内地图信息,将室内地图信息中的门和墙抽象为具体的点和线,得到室内地图抽象结果;
步骤502,采用粒子滤波方法,将步骤300中确定的行人的初始位置、步骤400中得到的行人航位推算定位结果和室内地图信息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最优的室内定位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00中,建立Wi-Fi指纹数据库,包括:
利用测试的智能手机进行Wi-Fi扫描,以采集室内环境中不同位置的信号强度,得到信号强度集,建立离线的Wi-Fi指纹数据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00中,所述行人运动数据包括:由陀螺仪采集的横滚角、俯仰角和航向角,由磁力计采集的磁场方向和磁偏角,由加速度计采集的行人运动的三轴加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1,包括步骤5011至步骤5013:
步骤5011,将一个室内地图抽象为点和线,其将作为室内地图信息与Wi-Fi定位结果和行人航位推算定位结果进行融合;
步骤5012,在室内地图抽象结果中,基于粒子滤波的轨迹中判断粒子是否穿墙,包括:B1B2表示抽象的墙体,A1、A2表示粒子经过迭代前后的位置坐标,O为坐标原点;若两向量不平行,则其所在的直线必相交;若其相交点在A1A2和B1B2上,则可证明粒子穿墙;
由向量加法定理可得:其中,la与lb为常量,则可以解算出:得到粒子穿墙判断方法:若0<la<1且0<lb<1,则可得A1A2和B1B2相交,表示粒子穿墙;否则,粒子未穿墙;
步骤5013,当检测到粒子穿墙,粒子的权值得到更新并以新粒子的加权平均作为位置的校正结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室内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02,包括步骤5021至步骤5022:
步骤5021,步骤400中得到的行人航位推算定位结果可作为对位置的预测量;
步骤5022,通过将步骤300中确定的行人的初始位置作为位置的第一观测量和步骤501中得到的地图信息可作为第二观测量,对步骤5021中的预测结果的粒子权重进行更新,从而实现对观测量与预测结果的融合,获取更加合理的后验概率密度,从而获取期望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816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