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检测氢气泄露的氢气加注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33737.1 | 申请日: | 202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2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曾海燕;苟晓凤;杨柳;黄红平;陈超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康纳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5/06 | 分类号: | F17C5/06;F17C13/12;F17D5/02;F16L5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深知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83 | 代理人: | 邹圣姬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保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氢气 泄露 加注 设备 | ||
本发明属于氢气加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检测氢气泄露的氢气加注设备;包括:加气桩,所述加气桩用于加注氢气;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加气桩连接;所述输送管道另一侧安装有加气枪;所述加气桩流出的氢气先通过输送管道再通过加气枪加注到氢能源汽车内;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从管道泄漏后的氢气会飘散在空气中,当利用氢气监测仪对管道进行监测时,氢气监测仪会先检测到飘散到空中的氢气并发出警报,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发现输送管道具体的泄漏位置,从而延长检测到泄漏点的时间,使检测人员处于危险当中,同时为了快速检测出泄漏点的位置,往往派遣多名检测人员在不同位置进行详细检测,从而增大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氢气加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检测氢气泄露的氢气加注设备。
背景技术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嗅、无毒、易燃易爆的气体,由于氢气无色、无味,当氢气飘散在空气中时不易被发现,氢气虽无毒,在生理上对人体是惰性的,但若空气中氢气含量增高,将引起缺氧性窒息的风险,同时由于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当氢气遇到静电或明火时极易发生爆炸,从而当氢气泄漏时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现有的氢气加注站系统的基本构成为:氢源、氢气压缩机、储氢罐、加注设备等,然而储氢罐与加注设备是通过输送管道进行连接,从而通过输送管道和加注设备向氢能源汽车加注氢气,然而当管道使用时间过长时,会存在一定的老化程度,同时管道与充气枪之间的密封程度会降低,从而容易导致氢气泄漏;
目前,由于氢气无色无味,当输送氢气的管道泄漏缝隙过大时,氢气在泄漏的过程中会发出声音,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及时维修处理,若输送氢气的管道泄漏的缝隙较小时,不易被工作人员发现,然而针对泄漏缝隙较小的情况时,采用最普遍的检测方法是通过氢气监测仪对管道进行全方位检测,
然而,由于从管道泄漏后的氢气会飘散在空气中,当利用氢气监测仪对管道进行监测时,氢气监测仪会先检测到飘散到空中的氢气并发出警报,从而导致无法准确的发现输送管道具体的泄漏位置,从而延长检测到泄漏点的时间,使检测人员处于危险当中,同时为了快速检测出泄漏点的位置,往往派遣多名检测人员在不同位置进行详细检测,从而增大人力成本。
鉴于此,为了降低上述缺陷带来的危害,本发明设计研发了一种可检测氢气泄露的氢气加注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检测氢气泄露的氢气加注设备,包括:加气桩,所述加气桩用于加注氢气;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加气桩连接;所述输送管道另一侧安装有加气枪;所述加气桩流出的氢气先通过输送管道再通过加气枪加注到氢能源汽车内;
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多个防护管;所述防护管为透明软管;所述防护管采用高压聚乙烯材料制成;多个所述防护管均匀固连在输送管道外表面以及加气枪与输送管道的连接处;多个所述防护管内腔表面固连有第一飘带;
所述防护管为两个半圆管组合而成,首先在半圆管内腔表面通过胶水粘贴均匀布置的第一飘带,当第一飘带在粘贴完成后,将两个半圆管包裹住输送管道,并通过胶水将两个半圆管粘贴组合成整管,随后利用胶水将防护管两侧端面粘贴在输送管道上,此时输送管道位于防护管中心位置,且输送管道外表面与防护管内腔表面存在腔室,随后即可使用;
所述第一飘带为氢检测胶带;在将氢检测胶带粘贴在防护管内腔表面时,先将氢检测胶带上的胶层除掉;
所述防护管内腔表面贴有均匀布置的氢检测胶带段;由于防护管为两个半圆管组合而成,在两个半管未组合时,将氢检测胶带均匀的贴在半管内腔表面。
优选的,所述防护管外表面套设有防护环,且防护环主要套设在输送管道中部位置的防护管外表面;所述防护环内壁中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滚珠。
优选的,所述防护管内腔表面固连有均匀布置隔层;
所述隔层包括环形层和环形凹层;
所述防护管内腔表面固连有均匀布置的环形层;所述输送管道外表面固连有均匀布置的环形凹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康纳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康纳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337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