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工程上方原有支护桩的位移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610062.9 | 申请日: | 2022-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1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咸庆吉;宋天帅;朱美红;王雪松;王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16 | 代理人: | 吴立斐 |
地址: | 2009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工程 上方 原有 支护 位移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地铁工程上方原有支护桩的位移监测方法;包括步骤1、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置、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布置:步骤2、监测基准点测量;步骤3、变形分析;步骤4、定制监测频率;步骤5、作业安全应急处理。本发明针对地铁支护桩设立监测点,对原有支护桩进行位移观测,确保施工安全,在整个施工中实现信息化检测施工。同时防止了因施工基坑周边土体变化产生垂直和水平位移对地铁的间接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地铁工程上方原有支护桩的位移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建筑也逐渐出现多层叠加的现象。而在这其中,既有地铁和新增地上建筑的地基、基坑之间就可能发生毗邻的情况。例如,上层建筑的基坑可能与地铁预留结构上部的遗留支护桩临近。现场对基坑施工时,存在着支护机械扰动明显、周边环境复杂、施工周期长的问题,同时,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可预测性等因素影响,对于基坑、地铁的结构体系及周边环境都处于变化、不稳定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当临近区域有地下结构施工时,对于地铁结构遗留支护桩进行监测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地铁工程上方原有支护桩的位移监测方法,包括
步骤1、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布置、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布置:
步骤1.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大于20m,且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基坑周边有建筑物的部位、基坑各边中部及地质条件差的部位应设置监测点;
步骤1.2、水平位移基准点埋设数量:在支护桩顶部至少两侧各设置3个监测点,基准点布置原则不得影响设施,保证埋设稳固,并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竖向位移监测点与水平位移监测点数量一致,布设在同一断面;此步骤主要确定监测点位置,确保及时掌握竖向、水平位移记录;
步骤2、监测基准点测量:
步骤2.1、水平位移监测,
步骤2.1.1、根据控制点及水平位移测点的通视情况,用固定的全站仪、固定的反射棱镜、固定的控制点测定测站至待定点的边长以及方向点与待定点之间的角度,首次水平角、边长分别进行两个测回观测,测站各项限差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有关技术要求后,边长、角度观测值取平均,计算各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坐标作为初始值;以后测站各水平角、边长均进行一个测回进行极坐标法观测各水平位移点的坐标;
步骤2.1.2、作业要求:根据上述误差估算可知,当测站与待定点距离较近时,提高测角精度对改善待定点精度意义不大,距离测量精度直接影响着待定点的量测精度,要提高近距离极坐标法监测的测量精度,应使视线或测距路径离开周边物体距离大于0.3m以上,降低旁折光影响、远离发热源;
步骤2.1.3、为了提升测量准确率,增加距离测量的测回数,在测站使用强制对中装置;随着距离增大,测角误差对点位精度影响逐渐加大,拟通过增加角度β测回数,以提高极坐标法的测量精度;
步骤2.2、竖向位移监测,
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条件,将竖向位移测点与基准点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采用精度为0.3mm/km的TrimbleDini03数字水准仪及配套条码水准尺进行观测,首次观测采用往返监测,两次观测值较差不大于两倍中误差时,测点间的高差取平均,经严密平差计算,精度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中的二等变形技术要求后,解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值,作为沉降监测的初始值,其后每次采用单程观测;
为减少人为因素,变形观测的外业成果,采用电子记录方式,电子记录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名称,记录观测日期,每测段的始、末时间,温度,天气,成像,观测路线,风力,风向;
每期观测前,认真清除沉降观测点附近的建筑材料,保证通视良好;检查各基准点、沉降观测点是否被人为破坏,并认真清除沉降观测点上的水泥颗粒;对精密水准仪进行认真检查,保证水准仪i角误差在规范允许值范围内,水准尺的水准器处于良好状态;
步骤3、变形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6100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