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集器电子鼻联用的车载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95566.8 | 申请日: | 2022-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47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常志勇;栾祥宇;翁小辉;姚宗伟;徐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王恩远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富集 电子 联用 车载 探测器 | ||
1.一种富集器电子鼻联用的车载探测器,由传感器阵列组件Ⅰ(A)、输气段组件(B)、集气段旋管(C)和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组成,其中传感器阵列组件Ⅰ(A)由圆管Ⅰ(1)、仿生导流板组件(A1)和传感器组Ⅰ(4)组成;所述的输气段组件(B)由输气管Ⅰ(10)、输气管Ⅱ(11)、输气管Ⅲ(12)、固定盘Ⅰ(E)和螺栓组(F)组成,固定盘Ⅰ(E)上设有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固定盘Ⅰ(E)右面设有凹槽Ⅰ(17);所述的集气段旋管(C)上设有均含吸附材料的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所述的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由固定盘Ⅱ(G)、电机组件(H)、传感器阵列组件Ⅱ(I)组成,固定盘Ⅱ(G)上设有通孔Ⅶ(22)、通孔Ⅷ(24)、通孔Ⅸ(25)、孔组Ⅱ(27),固定盘Ⅱ(G)左面设有凹槽Ⅱ(26);传感器阵列组件Ⅰ(A)、输气段组件(B)、集气段旋管(C)和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自左至右顺序排列,其中输气段组件(B)的固定盘Ⅰ(E)通过螺栓组(F)与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的固定盘Ⅱ(G)固接;集气段旋管(C)的左面与输气段组件(B)中固定盘Ⅰ(E)的凹槽Ⅰ(17)滑动连接;集气段旋管(C)的右面与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中固定盘Ⅱ(G)的凹槽Ⅱ(26)滑动连接;输气段组件(B)中输气管Ⅰ(10)的左端与传感器阵列组件Ⅰ(A)中圆管Ⅰ(1)的右端固接;输气段组件(B)中螺栓组(F)的三个螺栓右端分别与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中固定盘Ⅱ(G)的孔组Ⅱ(27)的三个孔固接;当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的电机(29)经输出轴(28)带动集气段旋管(C)旋转时,集气段旋管(C)的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左端能分别与输气段组件(B)中固定盘Ⅰ(E)的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连通;富集通孔Ⅳ(18)、富集通孔Ⅴ(19)、富集通孔Ⅵ(20)右端能分别与传感器阵列组合件(D)中固定盘Ⅱ(G)的通孔Ⅶ(22)、通孔Ⅷ(24)、通孔Ⅸ(25)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感器阵列组件Ⅰ(A)中圆管Ⅰ(1)右部内圈设有环槽Ⅰ(3),沿环槽Ⅰ(3)的圆周上均布孔组Ⅰ(6)的三个孔;传感器组Ⅰ(4)的三个传感器固接于环槽Ⅰ(3)内,且分别与孔组Ⅰ(6)的三个孔对应;外部导线经三个孔分别与三个传感器连接;圆管Ⅰ(1)中环槽Ⅰ(3)的左侧内圈均布有仿生减阻结构阵列(5)的15个单元,其单元横截面为直径2-3mm的半圆形;仿生导流板组件(A1)位于圆管Ⅰ(1)的左部,仿生导流板组件(A1)中仿生导流板组(7)的三个仿生导流板的外端与圆管Ⅰ(1)中插槽组(2)的三个插槽固接;仿生导流板组件(A1)由仿生导流板组(7)、外管(8)和内管(9)组成,仿生导流板组(7)由三个夹角呈120°,长度t2为90-100mm、厚度t5为2-3mm的仿生导流板组成,外管(8)的厚度t4和内管(9)的厚度t3均为1-1.5mm;外管(8)和内管(9)与三个仿生导流板同心;外管(8)和内管(9)的外直径d4和d3分别为35-40mm和15-20mm;圆管Ⅰ(1)内径d1为60-65mm、外径d2为80-85mm,圆管Ⅰ(1)长度L1为150-160mm,环槽Ⅰ(3)宽度t1为18-20mm,环槽Ⅰ(3)的深度h1为5-8mm。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集器电子鼻联用的车载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气段组件(B)中输气管Ⅰ(10)的内直径d5为38-40mm,外直径d6为48-50mm;输气管Ⅱ(11)和输气管Ⅲ(12)结构相同,内直径d8均为38-40mm,外直径d7均为58-60mm;所述的固定盘Ⅰ(E)上设有通孔Ⅰ(13)、通孔Ⅱ(14)、通孔Ⅲ(15)、小孔组Ⅰ(16)和凹槽Ⅰ(17),通孔Ⅰ(13)、通孔Ⅱ(14)和通孔Ⅲ(15)中心的连线呈正三角形,三通孔的直径d9均为38-40mm;小孔组Ⅰ(16)的三个孔均布于固定盘Ⅰ(E)的边缘;凹槽Ⅰ(17)深度h2为6-8mm;固定盘Ⅰ(E)的外直径d11为198-200mm,内直径d10为168-170mm;输气管Ⅰ(10)、输气管Ⅱ(11)和输气管Ⅲ(12)右面固接于固定盘Ⅰ(E)的左面,且分别与通孔Ⅱ(14)、通孔Ⅲ(15)和通孔Ⅰ(13)连通;螺栓组(F)的三个螺栓左端分别固接于固定盘Ⅰ(E)中小孔组Ⅰ(16)的三个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9556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