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西北荒山绿化水源调控装置及其调控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83877.2 | 申请日: | 2022-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5012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刘章文;韩春坛;陈仁升;阳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B3/04;E03B7/07;E03B7/00;E03B7/09;E03B1/02;E03B11/16;A01G29/00;A01G23/04;B01D29/01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苟莉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西北 荒山 绿化 水源 调控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北荒山绿化水源调控装置及其调控的方法,涉及生态环境绿化领域,包括山体,山体的侧面和顶部分别开挖有多个树坑和多个埋管槽,埋管槽的上方设置有集水斗,集水斗的下端连通有镂空管,集水斗的上端面设置有顶盖,多个树坑的内壁均贯穿有斜管;自然降水时,水源进入镂空管中,经过滤网状的顶盖可对落叶、石块等杂质进行过滤,避免杂质堵塞镂空管,接着水源通过多个通孔深入山体内部,避免了水分被太阳直射而快速蒸发的状况,进而提高山体的蓄水能力,人工浇灌时,通过水泵抽取水源注入多个斜管中,多个斜管将水源引入较深的山体中,但同时斜管离树木根部较近,从而引导植物根部向山体内部更深处扎根,提高树木的存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绿化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西北荒山林木绿化调控装置及其调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西北城市郊区和野外、公路和铁路边存在大量的荒山秃岭及戈壁沙漠,荒山绿化的方法较多,造林绿化和植被覆盖是常用的方法,重新种植树木时通常将其放置在前期挖好的树坑中进行种植,如何提高种植树木的成活率是荒山绿化的关键。
荒山种植的树木受到以下两种情况的影响:一、荒山上植被稀少,无法具有良好的蓄水功能,人工浇灌的水源通常只集中在山体表面土壤中,致使植被根部向山体内延伸能力较差,扎根在表面的树木需要长期依靠人工浇灌;二、西北地区且降水量低降水次数少、光照强烈,降水从而山体表面快速流动至山脚平滩处,水分快速蒸发,进而不能将降水利用于山体重新种植的植物;由于上述原因,山体土壤蓄水能力差,重新种植的植物离开外界干预浇灌后的死亡率较高,且人工培育树木的时间也被延长,造成整体绿化植被覆盖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西北荒山绿化水源调控装置及其调控的方法,通过在山体内部设置灌水装置,增强山体土壤的蓄积自然降水和人工浇灌水的能力,保持水土,从而提高荒山上树木栽种的成活率。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西北荒山绿化水源调控装置,包括山体,所述山体的侧面和顶部分别开挖有多个树坑和多个埋管槽,所述埋管槽的上方设置有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的下端连通有镂空管,所述镂空管的外侧套接有防护筒,所述防护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镂空管和防护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盖,所述集水斗的上端面设置有顶盖,所述底盖和顶盖均呈滤网状,多个所述树坑的内壁均贯穿有斜管,所述斜管在山体内部的部分呈倾斜状,所述树坑内壁的底部种植有树木,所述斜管位于树木根部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集水斗的上方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上端面固定有拉环,所述限位块的下端面固定有绳索,所述绳索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清理组件。
优选的,所述清理组件包括有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位于第二弧形板的下方,所述第一弧形板和第二弧形板呈上下镜像对称分布,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个破碎杆。
优选的,所述顶盖的上端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底部开设有孔洞,所述凹槽的底部开设有孔洞,所述限位块位于凹槽的内部,所述绳索与孔洞贯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孔洞的内直径与镂空管的内直径相同。
优选的,所述集水斗和顶盖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相对的一面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多个所述斜管位于树坑的一端均连通有安装筒,多个所述安装筒的另一端均安装有连接管,多个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水管,所述水管的下端安装有水泵。
西北荒山绿化水源调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自然降水时,山体顶部的水源通过集水斗进入镂空管中,然后通过多个通孔向山体内部渗透,山体侧面的水源流动向下流动至多个树坑内进行蓄水,完成初步蓄水浇灌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838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