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M2.5 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78832.6 | 申请日: | 2022-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74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玉敏;谭黄元;苏恒;陈玥君;周安南;陈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16C20/30 | 分类号: | G16C20/30;G06F30/27;G01N15/06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罗敏清 |
地址: | 430072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m base sub 2.5 | ||
本发明提供一种PM2.5浓度估算模型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多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子,进行处理和拼接获得覆盖研究区的各种栅格化影响因子;针对反距离权重型空间权重矩阵和k邻近型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带宽,利用遗传算法得到一组最优带宽,不同的带宽代表各个影响因子的对PM2.5浓度具有不同尺度的空间影响;并基于该最优带宽和空间权重矩阵类型得到多组空间特征向量,构建多尺度特征向量空间滤值变系数模型,将空间特征向量与影响因子分别配对,表示每一影响因子所具有的不同的空间影响,本发明消除了PM2.5浓度的空间自相关效应,提高模型精度,最终得到高精度的地表PM2.5浓度连续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间统计分析服务应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M2.5浓度估算模型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PM2.5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g/m3的细颗粒物,目前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首要大气污染物。研究表明,高浓度PM2.5对人类社会和个人身体健康具有不利影响,如阻碍视线影响交通,损害个人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
区域性的PM2.5浓度监测依赖于大规模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建立,随着全国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愈发完备,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研究重心转为大范围的PM2.5浓度建模。部分学者采用普通克里金方法,依据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浓度值进行插值,获得缺乏监测数据区域的PM2.5浓度。还有一部分学者采用普通时空克里金和贝叶斯最大熵方法,通过经验时空半方差函数捕获PM2.5浓度的时空依赖,充分利用PM2.5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得到多维时间的大规模区域性的PM2.5浓度值。然而上述方法缺乏考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关因素对PM2.5浓度值的影响,同时其拟合精度受限于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分布不均问题。
随着遥感影像的愈发成熟,其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覆盖范围广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采用遥感影像解决监测站点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相关学者利用气溶胶厚度和颗粒物存在的相关关系,构建线性模型拟合PM2.5浓度;部分学者探究了其他相关自然因素如:地表温度、降水、高程等对PM2.5浓度。如郭红等基于卫星多光谱技术,计算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年平均值、地面PM2.5浓度观测平均值、相关气象数据平均值,构建PM2.5浓度估算模型,克服了监测站点分布不均匀问题。此外,部分学者将社会因素纳入PM2.5浓度估算过程中,相关社会因子数据包括夜光强度、人口密度、交通路网、土地利用等因素。
传统的线性回归建模难以拟合相关因子对PM2.5浓度的复杂影响过程。土地利用回归(Land-use regression,LUR)、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具有空间地理思维的回归方法被应用到PM2.5浓度建模当中。随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各个行业地广泛应用,相关模型也被应用到PM2.5浓度建模当中,如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actor Regression,SVR)、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ResNet)、长短期记忆模型(long-short termmemory,LSTM)等。然而,PM2.5浓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效应,而相关算法缺乏对空间影响的考虑,同时认为各个影响因子对PM2.5浓度的空间影响是同质的,缺乏多尺度空间影响的考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88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