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邻位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72210.2 | 申请日: | 2022-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73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周宓;请求不公布姓名;王志超;胡旭明;陈志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C07D487/06;C09K11/06;H10K85/60;H10K50/12;H10K59/12;H10K7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雷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取代 苯并咪唑 化合物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邻位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用途。本发明提供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具有如通式Ⅰ所示的结构: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邻位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将其作为掺杂材料应用到有机器件中表现出较高的器件效率,较低的器件电压,同时还显示出了较低的效率滚降,具有极大的潜在商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邻位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显示和照明技术。典型的OLED由玻璃基板、ITO、阳极、有机发光层与阴极组成,其中发光材料是决定OLED发光效率的最重要因素。OLED发光材料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荧光材料阶段,磷光材料阶段和最新的热活化延迟荧光阶段(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第一类荧光材料只能利用25%的单线态S1激子,这就造成了器件工作过程中量子效率的极大损失。第二代的磷光材料利由于利用了75%的三线态能量,所以理论上可以达到100%的内量子效率。和第一代荧光材料相比,磷光材料有显著技术优势,有利于降低器件电力能耗、减少热量产生、提高器件稳定性和延长器件使用寿命。然而Ir类磷光材料,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会污染环境。2012年,九州大学Adachi教授发表在《Nature》的文章报道了一类电子donor和acceptor平面垂直连接的纯有机分子,具有非常小的三线态和单线态能量带隙(ΔEST),使得无法被小分子利用发光的75%的三线态被利用,处于三线态的电子可以高效的通过逆系间跨越回到单线态,并从单线态跃迁回基态并发出荧光。由于ΔEST即使很小,电子也需要一个外力从三线态跨越到单线态,这个外力便是热量,整个过程便被称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
目前主流的TADF有机材料设计原则是通过降低分子的HOMO与LUMO轨道的重叠,从而减小S1和T1之间的能级差ΔEST。以苯并咪唑类分子为例,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及独特的光物理特性,作为一种很好的受体材料被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光伏电池及有机传感器等有机光电器件中。然而由于其分子结构固有的平面刚性,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较强,导致器件效率较低,且往往伴随着较严重的效率滚降问题,制约着实际的产业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苯并咪唑类TADF材料应用到有机发光器件中其器件效率较低,且往往伴随着较严重的效率滚降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基于邻位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
本发明所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多给体取代的苯并咪唑化合物,具有如下所示的结构:
其中,
每个R1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C3-C30的杂芳基,
环A是指具有氮杂原子的饱和或部分不饱和的多环基团;
R2表示环A上的取代基,n选自0-12的整数,具体的,n选自0、1、2、3、4、5、6、7、8、9、10、11、12,代表0-12个R2表示的取代基,R2彼此独立选自氢、卤素、氰基、C1-C10的烷基、C1-C10的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3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30的杂芳基,当n≥2时,每一个R2相同或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中环A是基于通式Ⅰ苯并咪唑上两个氮原子所形成的环。
优选的,每个R1相同或不同,彼此独立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吖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甲基吖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二苯基吖啶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吩噁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吩噻嗪基、取代或未取代的苯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722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