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62111.6 | 申请日: | 2022-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41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席发明;张金风;李洪波;樊温泉;马俊才;张宏武;杨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明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6 |
代理公司: | 郑州云企轻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16 | 代理人: | 吴素华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遗址 文化层 隐形 加固 结构 方法 | ||
1. 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包括文化层土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文化层土体,具体包括框粱、菱梁、拱梁、锚杆加固结构构架和防风化保护层; 所述框粱、菱梁、拱梁、锚杆均使用加固材料喷涂渗透、针管注射渗透加固形成的隐形支、撑、锚本体稳定架构;
所述框粱包括在文化层土体四周边沿的框梁结构,所述框梁在文化层土体的边框部位形成隐形框梁结构,边框内有菱梁组成,所述菱梁将边框内划分为多个区域,菱梁交叉搭接处设有锚孔,所述锚孔呈点阵分布,每个锚孔内有加固材料渗透固化形成本体土质锚杆,所述锚杆贯穿防风化层、加固层并形成一体,并通过锚孔将注射加固材料渗入文化层土体内部,形成直径10-20厘米的锚固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文化层土体剖面高度在3米以上,所述加固梁为拱梁结构;当文化层土体剖面高度3米以下,所述加固梁为菱梁结构;当文化层土体剖面高度大于4米,所述框梁下部分的加固梁为拱梁结构、边框上部分的加固梁为菱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孔分布在拱梁拱脚载荷处和菱梁交叉搭接载荷处;所述加固材料为氟硅土质文物加固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梁下部锚孔的深度为0.5-1.5米、框梁内上部锚孔深度为1.5-3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不同深度的锚孔以色差标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梁、菱梁加固宽度均为20厘米、加固深度均为10厘米,所述拱梁、菱梁高度、宽度格距为5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梁梁宽为20厘米、深度10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梁、菱梁、拱梁施工完成后,均采用氟硅文物保护材料以喷涂方法渗透加固施工,加固深度2厘米。
9.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框粱设计:根据文化层土体剖面高度、载荷、放线设计框梁宽度、保护深度;
S2:加固梁设计:根据文化层土体剖面的面阔及高度,在框梁内设计菱梁、拱梁的结构及尺寸,并在框粱、菱梁、拱梁的设计构体表层通过喷涂施工方式喷涂氟硅文物加固材料进行渗透加固;
S3:在加固层表层喷涂防风化保护层;
S4:锚孔布局设计:根据文化层土体剖面高度、面阔、载荷,疏松度设计锚孔的钻孔点位、密度、深度;
采用滑轨定位法精确定位,找平基准、设计放线、定位标记;钻孔水平倾角﹥15度;钻杆直径小于5-15㎜,钻孔深度50厘米-300厘米;钻孔的同时负压吸收钻屑备用;
S5: 注射加固与孔洞回填交叉施工:逐一往向锚孔中针管注入计量加固材料作为渗透型锚杆,以回收钻屑回填孔洞,用直径为3-8㎜钻杆,作为捣实工具,用于孔洞捣实,重复上述动作,注射加固与孔洞回填捣实工艺交替施工,直至孔洞渗透加固完成、洞满捣实为止;
S6: 表面加固:待框梁、菱梁、卫拱施工完成后,采用MH-2型文物保护材料,以喷涂方法渗透加固施工,加固深度2厘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古遗址文化层隐形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以回收钻屑回填孔洞为20㎝/次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明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明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6211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