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混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210558308.2 | 申请日: | 2022-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33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何学军;宋伟;胡虹;李冰峰;高如敏;顾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F21/10 | 分类号: | B01F21/10;B01F23/80;B01F25/50;B01F27/191;B01F27/90;C02F1/52;C02F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北辰联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50 | 代理人: | 何美琴 |
地址: | 21004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给水 处理 混合 搅拌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混合方法,混合搅拌装置包括驱动件、混合器、传动轴、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和加药管,驱动件与传动轴的顶端连接;第一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传动轴的上部,第二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传动轴的下部;混合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和滤板,滤板设置在壳体的底端;混合器套设在传动轴上,且与混合池池壁固定连接;第一搅拌叶片位于混合器内;加药管的出药端与混合器的顶端开口相对。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混合方法,进出水位置可根据来水方向和下游混凝反应区流态而任意设置,均可实现药剂的充分溶解以及避免短流现象,实现进水与药剂在混合区机械搅拌下快速混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给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混合方法。
背景技术
给水处理的混凝反应沉淀池主要由混合区、混凝反应区、推流区、预沉淀区和沉淀区构成,而其中的混合区是混凝反应沉淀池的第一道工序,对后续四道工序影响较大。混合区的混合是混凝剂与进水快速混合的过程,进水与药剂在混合区机械搅拌下实现快速混合。
混合区的流态有两种,第一种是上游来水从池底进水,上端出水,即“下进上出”流态,加药点设置在搅拌机叶轮下部的靠近进水口处。第二种流态是上游来水从池上部进入,下端出水,即“上进下出”流态,加药点设置在混合区的上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来水方向和下游的混凝反应区的流态进行调整,前提是要避免短流现象的产生,否则药剂没有经过充分的混合就进入到混凝反应区,从而影响后续工序的稳定运行。因此,当加药点设置在上部时,只能采取“上进下出”的流态,同时受来水方向和下游混凝反应区流态的制约,否则需要采取相适宜的配套设施,以解决出现的短流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及混合方法,进出水位置可根据来水方向和下游混凝反应区流态而任意设置,即可设置为“上进上出”、“下进下出”、“上进下出”和“下进上出”中的任意一种流态,均可实现药剂的充分溶解以及避免短流现象,实现进水与药剂在混合区机械搅拌下快速混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包括驱动件、混合器、传动轴、第一搅拌叶片、第二搅拌叶片和加药管,所述驱动件与传动轴的顶端连接,用于驱动传动轴转动;第一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传动轴的上部,第二搅拌叶片固定设置在传动轴的下部;所述混合器包括两端开口的壳体和滤板,滤板设置在壳体的底端;混合器套设在传动轴上,且与混合池池壁固定连接;第一搅拌叶片位于混合器内;所述加药管的出药端与混合器的顶端开口相对。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器的壳体呈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状,且壳体的侧壁为内凸环形弧面。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器的壳体侧壁一周设有进水孔。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低进水孔的底端高度位于混合池内静止液面高度之上0~200mm。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器的顶端高度位于混合池内静止液面高度之上200~400mm,混合器的底端高度位于混合池内静止液面高度之下。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搅拌叶片有2~3个,沿圆周均匀布设在传动轴的外圆面上。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搅拌叶片底端与混合池池底之间的距离为300~500mm。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用于给水处理的混合搅拌装置的搅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混合池中的水体由混合器底部的滤板进入到混合器中,此时,混合器中的液面与混合池的液面高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未经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583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