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管换热器及制冷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2210557031.1 | 申请日: | 2022-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38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高益波;谢斌斌;明仁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F25D13/00;F25B4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侯玉梅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换热器 制冷 机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排管换热器及制冷机组,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排管换热器的结构,当单根排管出现问题时,整个冷库系统都需停止运作并抽出冷媒,待单根排管修复完成后再重新安装排管冷库才能运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排管换热器,当某一排管单元出现故障时,将故障排管单元进水口两侧的截止阀结构关闭、出水口两侧的截止阀结构关闭,将故障排管单元拆卸下来,然后故障排管单元进水口两侧的截止阀结构通过管件连接、故障排管单元出水口两侧的截止阀结构通过管件连接,然后打开截止阀结构,使得冷库系统可继续使用,节省时间及人力成本,同时用户根据制冷量需求可自行增减排管单元,实现可调节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排管换热器及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我国冷冻冷藏市场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冷凝机组在中小型的冷库中,市场潜力较大。对空气进行冷却的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形式:冷风机和排管。冷风机主要是通过冷媒在翅片管中流动,由风机带动冷空气流通,与冷库内进行换热,此种换热器局限性在于制冷的区域受限于冷风机的安装位置及朝向。排管是在低温冷库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换热器,而排管则是冷媒在管中流动,依靠管壁的热传递与冷库进行热交换,合理的排管布局将不会存在换热死角。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排管换热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单根排管,采用焊接的方式来实现对单根排管间的焊接固定,一旦建成即存在可移动性差及制冷能力局限性的问题,且单根排管出现问题会导致排管冷库停止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管换热器及制冷机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排管换热器的结构,当单根排管出现问题时,整个冷库系统都需停止运作并抽出冷媒,待单根排管修复完成后再重新安装排管冷库才能运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排管换热器,包括单根排管、进水管、回水管以及截止阀结构,其中,一个以上所述单根排管形成排管单元,所述排管单元与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回水管相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回水管上设置所述截止阀结构,至少一个所述排管单元其出水口的左右两侧和其进水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所述截止阀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以及所述回水管均包括中间管,所述单根排管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在对应的所述中间管上,所述中间管的两端设置所述截止阀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所述截止阀结构且所述中间管与所述截止阀结构焊接连接,当融化所述中间管两端的焊材时,能将所述中间管从对应的两个所述截止阀结构上拆卸下来。
进一步地,所述截止阀结构包括阀管和阀芯,所述阀管呈管状结构且所述中间管的一端插入所述阀管,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管内,通过转动或移动所述阀芯可改变所述截止阀结构的连通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截止阀结构还包括手持柄,所述手持柄插入所述阀管与所述阀管内的阀芯相连接。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单根排管直接通过连接管相连接形成一所述排管单元;或者,相邻的两个所述单根排管通过连接管和所述截止阀结构相连接形成一所述排管单元,且同一所述排管单元中的两个所述单根排管之间间隔设置两个所述截止阀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单根排管上设置纵梁支架,所述纵梁支架贴合所述单根排管且沿所述单根排管水平段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纵梁支架上固定有固定夹,所述固定夹沿所述纵梁支架的高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单根排管穿过所述纵梁支架与所述固定夹之间围成的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底插槽,所述排管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底插槽相配合的插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105570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